
中國古建筑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思想。
“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中國古建筑作為中國藝術的一部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藝術性格,表現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偉岸而俊秀、博大而親切、神秘而浪漫的特征。中國古建筑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思想。
實用理性精神
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注重人生(現實),強調“實用理性精神”,加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尚儉的民族,這種價值觀,表現在建筑藝術上,則是一種很現實的實用觀點,即“適形”與“便生”。
中國古建筑的適形而止,是以“度”為基礎的。“度”即是建筑物的尺度、造型、體景以及施工過程中的重要參數。對“度”的規定在《考工記》中就有規范:“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車九,宮中度以尋.....”
中華民族的“實用理性精神”,決定了其審美尺度是人性的尺度,中國人把與生活聯系的最緊密的住宅審美功能作為最基本的尺度,在此基礎上確定不同建筑的“度”,使從建筑到城市,都在統一中變化,而這種變化統一,都是以人性的尺度去創作、認識、欣賞的。
“便生”,就其意來講,一是指便于現世的人,二是便于生活。這種思想,也是中國哲學思想中重要現實人生的寫照。從皇帝的寢宮,到衙署的后宅;從寺廟的方丈院到村野的農舍,雖等級千差萬別,但其“便生”的思想,卻有許多相通之處,都是從生活的方便,生活環境的良好出發,創造出便于人生存、生活的空間。
倫理觀念
中國古建筑始終是以現世的君權為核心,滲透著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如城市是封建統治的政治中心,所有建筑不論大小通常按禮制來建設,這些建筑都是位于城市的中軸線上,街道縱橫正支,方格嚴整,全城對稱均衡,外廊方正。如明、清的北京城,唐代的長安城,都充分體現了這種禮制觀念。
在以儒學思想為統治思想的中國古代,視樂觀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強調孝悌,上至君臣,下至每一個家庭,都很強調這種尊卑秩序。這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筑中也有深深的痕跡。
中國最典型的住宅型制是四合院,分前、后院,前院設輔助用房,后院中軸線上沒堂屋,是院中規格最尊貴的建筑,是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和舉行家中重要禮儀的地方。然后依次是長輩、晚輩住房。可見,住宅與宮殿的布局原則是一致的。中國傳統建筑的這種禮樂實用的倫理觀念,延綿幾千年,貫穿于一切建筑的型制中,這正是中國藝術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征。
無神論傾向
相對于西方古建筑的宗教化、神權化,中國古建筑卻是始終以君權為核心,神權相對君權來說,始終處于次等的地位。中國的宗教建筑雖也宏偉精麗,但與代表君權的宮殿建筑相比,它始終處于從屬的地位。
無論在型制的規定上,還是在布局上,都只是皇權建筑的陪襯。其建筑藝術風格也沒有象西方那樣注重表現人們心中的宗教狂熱,沒有神秘感。佛教說“色即是空”、“諸行無常”,寺廟建筑的形象主張在個人的內心中去尋找平和、寧靜與解脫。
儒學思想使中國人形成和平、寧靜、含蓄和內向的民族性格,這種性格貫穿于整個中華文化之中,建筑藝術也反映了這種冷靜、和平的氣質。德國詩人歌德曾說:“在那里的建筑,一切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沒有強烈的情欲和飛騰動蕩的詩興。”
中國古建筑沒有高不可攀的尺度,沒有邏輯不清的結構,沒有節奏模糊的序列,沒有不可理解的造型,也沒有莫名其妙的裝飾。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中國自古以來,始終認為人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天、地、人是一個整體,即強調“天人合人”的宇宙觀,中國古建筑充分體現了這種觀念。中國古建筑和自然環境是相融合的,不是與自然對立的,并借助于自然環境,以構成視野廣闊,富有生氣的畫面。
中國古建筑這種崇尚自然的趨向,在中國古園林建筑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園林的氣質與中國繪畫極為相似,雖寄情思于山水,而超乎山水本身之外。無論是曲折的池岸、彎曲的小徑、自由多變的假山,還是點綴其間的亭、臺、樓、榭都并非大自然的單純摹仿,其中妙想連篇、天機靈運、隨時而遷,融進了人的再創造,所構成的是一幅幅流動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天然圖畫。
“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中國古建筑通過其自身的藝術形象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深刻文化內涵,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特征。
了解傳統,是為了發展,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如何設計有自己民族風格的現代建筑,已成為當代中國建筑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全盤西化與追求復古顯然是思想貧乏的表現。只有通過對傳統的深入理解,并用現代詞匯把其表現出來,才是正確的繼承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