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更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在幾千年的浩瀚歷史進程中,龍文化的演變代表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瀘州轄區下的瀘縣,素有中國“龍文化之鄉”的稱號。在瀘縣縣域內更有數百座明清時期的古龍橋,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龍橋群,因此瀘縣又有“龍橋之鄉”的美名。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瀘州人眾所周知的龍腦橋。
瀘縣龍腦橋簡介
龍腦橋位于瀘縣縣城北郊九曲河上,為瀘州至隆昌的古驛道所經之地,修建于明代早期的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龍腦橋是一座集建筑造型和石雕藝術于一體的古石橋。橋長54米,12個橋墩13個孔,中間八個橋墩分別雕刻了麒麟、青師、四條龍、白象四種瑞獸,“麒麟兩岸守護,大象河邊暢飲,青獅橋上怒吼,龍王攜龍遨游”,景象甚為壯觀。龍腦橋是中國古橋中建造工程浩大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生動別致,工藝精湛,藝術品位高,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國罕見的古橋。
龍腦橋,橋上石雕的工藝和技巧都十分嫻熟,繼承和發展了秦漢和唐宋的石刻工藝傳統,夸張與寫實相結合,并采用圓雕,使整個石橋的各部分雕刻,都渾厚剛毅,精巧規整,比例勻稱,造型生動。其工藝精湛,手法之洗練,形象之生動,真鬼斧神工,為中國古代橋梁建筑中罕見之作。石雕在細部的加工處理上,一絲不茍。中間四個墩上各雕一條巨龍,龍頭上的眼、耳、口、鼻、眉、髯、角,龍身上的甲、翅和流云,都線條明快,清晰流暢,整體看去栩栩如生。
在龍的口內,有一顆重30多公斤的“寶珠”,是運用鏤空雕刻技術從整體石上鑿雕而成的石球,可滾動自如,但又不能取出,真妙趣橫生。巨龍左右兩個橋墩上,一雕雄獅,一雕大象,神態自如,安詳寧靜,亦反映古代工匠的巧思和雕技,特別是象雕處理,非常巧練,頗具匠心。如象體雕得厚重,輪廓線條簡練明晰,象鼻卷曲,長牙翹伸,大耳下垂,神態自然,給人以和靜、端莊的感受。外側兩頭麒麟,口銜綬帶,張口怒目,兩只火焰紋腿匍匐墩上。牛蹄形腳,一只踏兵書,一只踏寶劍,雄姿勃勃,氣勢昂然。
龍、獅、象、麒麟于橋的上側露頭,下側現尾,張牙伏爪,依次排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如遇河中水漲只淹沒了橋板時,這些吉祥物在流水中只顯露出頭和尾,恰似活生生地在河中逆水遨游,可謂又是一大奇觀。
瀘縣龍腦橋傳說
龍腦橋不僅雕刻精美,更具傳奇故事的神秘性。傳說當年哪吒鬧海打死龍三太子,李靖放火燒了哪吒廟。于是三山五岳的邪教外道妖魔鬼怪開始橫行,鬧的百姓怨聲載道,于是百姓們燒香祈求哪吒顯靈再次保護他們,哀怨之氣與香煙氣息驚動了與哪吒出自同門的楊戩。楊戩查明妖魔之所以作亂,是龍三太子的老丈人獨角龍在興風作浪,于是楊戩便于獨角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
途中獨角龍身受重傷逃到瀘縣九曲河上想喝口水再戰,卻被趕來的楊戩一揮斬妖劍,獨角龍的幾頭龍頭掉入河中,阻礙了小河。楊戩見狀立即用三尖兩刃刀對準龍口使勁一戳,然后猛攪。被擋住的水立即從那些龍口中流了出來。此后這龍頭化成了石頭,人們在這龍頭上鋪上石板搭成了一座橋,供人們過往,并將該橋稱為“龍腦橋”。
如今的龍腦橋經歷百年風霜后,又經過不斷的修復,歲不知其本來面目,但其所攜帶的歷史感任然強烈。每當人們從橋上走過時不免讓人聯想到傳說楊戩斬龍成橋的神奇傳說,仿佛之間有種穿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