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說走就走的旅行不過是帶著行李、身份證、車票出發。然而今年的春節旅行及往返外地工作的人們體驗到了特殊時期的嚴格管控,從不少地方要求返工人員開具健康證明、填寫紙質記錄單等舉措,到后來“健康碼”橫空出世,綠碼驗證才能順利出行,要出門的人們不得不感慨“我太難了”。
你以為古人出門就很方便?其實,生活在古代想要出門旅行,手續也是必不可少的。
證明身份,沒有簡單便攜的“身份證”證明你姓甚名誰、家住何處,所以出個縣都要先辦好手續,更別提出遠門、出國門的繁瑣。
老百姓出門攜帶路證,必須要提到的證件就是“過所”。過所本義便是路過之所,后來引申出了憑證之意,特指“度關津的路證”。
提及“過所”,可能還有人聽過另一個詞——“公驗”。其實就廣義而言,因事向官府申請批準的都稱公驗,而狹義的公驗便是特指“路證公驗”,與過所的申請、發放類似,也是“過所”制度的一部分。
早在兩漢時期已經出現“過所”,而“過所”作為國家安防政策首先出現于晉令,發展到唐代形成了嚴密周詳的過所制度。
不要以為去的地方不遠便可省些事,唐代的平民百姓出本縣就要辦理過所。都督府、州、縣、市、鎮、戍、關津、烽鋪等地方和軍事機構都要勘驗過所,為了順利出門,還是乖乖去申請為好。
“地圖”這么大,我想去看看。
申請過所的一般步驟大概有五個:向本縣呈牒申請,請保人,向里正說明出行情況,縣司詢問之后向州府呈牒,最后由州府戶曹司戶參軍勘察判給。
當然如果是在“帝都”,申請步驟與之類似,最后是由尚書省刑部司門判給過所。
搞清楚了步驟,就要開始辦手續了。
首先,遞交自己的申請材料:
XX年XX縣的某某請過所牒
我叫XX,家住XX,今年XX歲,因為家里揭不開鍋了要跟著商團出去做生意。
……(省略詳情若干)
接著,請來保人。這些人擔保的內容也不少,比如:這小子是這個村登記在冊的人,不是什么逃戶、逃兵,家里的情況也屬實,準備出門帶的奴婢、牲口、物品都是正經交易所得,不是坑蒙拐騙來的,出門之后會按時返回家鄉。一般需要五個人同時作保才能作數。
向里正說明之后,官員逐層核實上報,過所文書最終判給下發,所需時長還得看官爺們的工作效率。
判給的過所文書大致有如下內容:
(開頭)戶曹得前件人牒稱
(正文)XX,男,家住XX,今年XX歲,跟著X商團出去做生意,同行者有……,準備前往X,帶有奴婢兩名,名叫……,年齡……,還帶有公牛、母牛各一頭,公牛X歲,花色……(省略腦補文字若干)
(末尾)X年X月X日主判官:XX通判官XX
原來上報的申請和核實的信息都填寫到過所文書中了,沒有最詳細,只有更詳細。那也怪不得文書這么長。除了這件原件,按照規定相關部門還會留有未蓋印的副本。
石染典過所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509號墓出土
石染典便是此人人名,留存下來的這份過所雖然有所殘缺,但是中間內容保存較好,上有瓜州都督府之印、沙洲之印、伊州之印。
不要以為帶著正規的過所便可無事,這份文書和你的臨時身份證一樣,都是有時效的,超過30天,要在滯留的地方上交舊的過所申請改給。
到了關卡,關津主司先查詢行人有沒有過所,沒有的人只能打道回府;如果出示了過所,便要核對是不是正規文件,各種章印是不是齊全,隨行的人和物品是不是和記錄的一致;最后還要比對線路,沒按照過所上標記路線行走,依然行不通。
從一個州到另一個州的跨越已經很難了,那出入境,自然更為嚴格。
越州都督府過所
大中九年三月十九日給現藏日本圓城寺
日本僧人圓珍入唐求法的公驗和過所保存較好,包括了福州、溫州、臺州和越州等地的公驗和過所。
那會嚴格管控出境的目的和管控境內人口流動相似,防止有人逃避賦稅徭役,溜之大吉。
電視劇《西游記》中就曾出現過唐僧所攜帶的通關文牒,其實通關文牒可以說是對歷史上各類“通行證”的泛稱。
《西游記》里的通關文牒
然而事實上,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偷渡出境的,一路順利出關可以說是得各路貴人相助。
在各個關津,無過所私度、冒用他人過所、同行人員及攜帶物品有誤、帶違禁物品、行走線路有誤等行為都會按照律法處以不同時長的徒刑及其他刑罰。
偷渡出境便是典型的無過所越關的行為,一般情況下,如果被發現,徒刑自然是免不了。
如果沒有出門條件卻偏要出門,有人可能會想到過所文書造假。那些鈐有官府印鑒的過所就是跟隨行人作為憑證的正本,官府的印戳并不是那么容易偽造的。
既然假的行不通,那我給官爺大哥塞點東西?大哥可能并不會接受,因為被發現他不按規章辦事,自己也會被處以徒刑一年,所以還是莫要為難官爺。
出門的欲望再強烈,還是要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最近的特殊時期更是應該小心謹慎。
所謂“國門是為同胞而開,不是為病毒,大家都有責任守好國門”。特殊時期入境更要守規矩。
一起戴好口罩,做好防護,謹防境外輸入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