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僅是人口、資源、財富最集中的地方,同時還是大軍屯駐,控制周邊的關鍵區域。所以在古代,城池對于一座城市的防御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管子·度地》記載,“內為之城,外為之廓。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縱觀古代攻城戰,城池的作用不言而喻。
1、古代城池
城池一般是指城墻和護城河,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需要護城河,尤其是戰事頻繁的北方地區,每當冬天天氣寒冷導致水面結冰時,護城河也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對于城市來說,最具防御功能的建筑還是城墻。中國歷朝歷代,上至京師重地,下到各個縣城,幾乎都有各式各樣的城墻,連居住區也會采取類似建筑來進行防衛。
這也直接導致漢字中代表城市的“邑”字,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小篆,都帶有一個矩形的圈,以此代表城墻。可以說,正是有了城墻才有了城市。
而城墻的建制受到天圓地方概念和井田制的影響,其形制多為方形,在后來的不斷發展中,基本演化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洛陽型,全城由一道城墻合圍而成,外有護城河;二是新鄭型,由東西兩座城連接而成,中間則被城墻、壕溝和護城河分為兩部分,相互照應;三是侯馬型,由三座城構成,每座城都有不同的職能,由此演變而來的正是唐朝的坊;四是安邑型,由兩座城構成,內城建在外城之中。
當代洛陽麗景門(原城墻因戰爭被毀)
到了唐末時期,還有在內城之內修建牙城的,后世許多大城市都按照這個形制來規劃城墻。
而作為立體防御工事,城墻的修建自然不止一道墻那么簡單。城墻墻體多為夯土或土石混合料,較大的城市和軍事要塞還會使用石磚。
像明朝南京城的墻體不僅用糯米水來作粘合材料,朱元璋還下令每塊石磚上都刻有負責人的名字,以便追責。
按照《武經總要》的說法,城墻一般寬度都在四米以上,這主要是為了戰時防御機器的布置和防守士兵間的交通往來。城墻上一般都會有女墻,用來保護出擊的守城士兵。主墻下三尺每五步便會有一爝穴,用來放置火炬,以照亮城墻外的緩沖區,防止敵人在夜晚發動突襲。
另外,城內靠近城墻的一側會開辟二十步寬的道路,并在路邊挖井,修建茅廁,以解決守城士兵的生理需求,同時,在守城時,也可以用“金汁(糞便)”澆灑敵軍。
而在城墻的外圍,還建有稍矮的羊馬墻、護城河、拒馬槍、鐵蒺藜等。北方地區的護城河多用干渠裝滿木柴,淋上火油來代替。
城門左右一般都會修建探出城墻的敵樓和敵棚,城門外還會修建延伸出去的曲墻,其主要作用是使敵軍無法使用攻城錘撞擊城門。
但由于曲墻和城門間的空間不足,所以在后來的發展中又出現了繞城門修建的獨立城——翁城。此時一旦敵軍攻擊城門,四面都會暴露在守城方的火力攻擊范圍里。中國最大的翁城城門莫過于南京城的通濟門,由三重船型內翁城和四道城門構成。
2、關于守城
《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足見攻城實為下下之策,難度系數較大。縱觀古代戰爭史,攻城一方成功的幾率并不高,即便最終攻入城中,也多是損失慘重。
所以一般只有在戰爭進行到最焦灼的階段,軍隊才會迫不得已選擇攻城。在攻城之時,守城方大多早已做好了充足準備,嚴陣以待。
而關于守城的準備工作,首先莫過于“堅壁清野”,即加強城池建設,同時把城外一切對敵軍有價值的東西全都運進城,遇到運不進城的也要就地燒毀。
城池周圍如若有村莊,敵軍便會用來隱藏;如若有高塔,敵軍便會用來瞭望;如若有蘆葦魚塘,敵軍便在此獲取補給;如若有竹林樹叢,敵軍更會在此造船制箭。
所以戰時守城的第一要務便是把城邑四周變成一片焦土。據《守城錄》記載,公元1206年的襄陽之戰,當時的守城大將趙淳就曾下令江北清野,將樊城的軍民老幼全部轉入江南,拆毀房屋和浮橋,并將內外城墻邊茂盛的野草全部拔掉喂馬,就連城墻周圍的流浪狗也未曾幸免,而拆除后的木料更是直接運回城中當柴燒。
除此之外,有的軍隊還會使用在城外的井里投毒,在河水里倒入穢物等手段。公元600年,隋軍就用這種方法擊敗了突厥布迦可汗。
完成了堅壁清野,接下來便是動員人力、儲備物資。明朝兵法著作《救命書》中,就詳細列舉了一份守城后勤補給清單。守城方不僅要儲備硝石、硫磺、木炭等戰略資源,以及糧食、草料、油鹽等生存物資,還要向百姓征集水缸、燈籠、鐵鏟等日常用品和筆墨、書桌等辦公用品。
而被譽為軍事百科全書的《武經總要》還提到了動員百姓的具體做法,全城百姓都要為守城進入到戰爭模式。
最后就是安全措施了。對于守城方來說,戰時流動人口是最大的威脅,因為這些人中常常會混入喬裝打扮的敵方奸細和間諜。
常見的流動人口主要包括僧侶、苦力、商販、裁縫、算命先生等,所以宋朝之后的保甲制在戰時會被強化,特殊時期還會啟用《武備輯要》中的十三條禁令,包括禁止唱戲、算命、夜行等。
3、關于攻城
雖然攻城有難度,但為了得到土地和人口,攻城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為了能降低成本拿下城池,人們在攻城方面也沒少下功夫。
戰國時期的墨家,無論在攻城還是守城方面,都表現出非凡的智慧與天賦。在攻城方面,火箭、云梯、拋石機、攻城機、木制射箭塔、浮橋等攻城利器墨家都已熟練運用。
而說到攻城利器,最主要的還得屬云梯。我們今天在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各種搭梯子上城的橋段,但影視劇中常見的梯子在真實戰爭中不僅立起來困難,而且還容易被敵人直接撞開。
古代云梯有點類似于我們今天的消防車,在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頂上帶有鐵鉤,可以牢牢搭在城墻上。
隨著城墻越來越高,唐代時還出現了活動的副梯,可以增加云梯長度。同時云梯還配有巨型盾牌——木幔,以擋住敵人的羽箭和雷石。
即便如此,搭云梯強攻往往還是會損失慘重,所以用于遠程攻擊的投石車也常做為攻城利器。北宋時,投石車的發射距離已經超過了五百米,稱得上是“超遠程攻擊”。
據說金國在攻打汴京城時,一夜之間架起了五千多座投石車,對著汴京城同時發射,迫使守城士兵退居城下,最終把城外的石頭全都用光了。蒙古人還曾用投石車發射尸體,把黑死病一路傳到了歐洲。
縱觀古代攻城戰,多為拉鋸戰,除了兵力和攻城利器外,士氣也很重要。1645年,錢謙益坐擁南京城,依靠長江天塹,又在紫金山旁,可以說是固若金湯。然而守城將士人心渙散,面對八旗鐵蹄的震懾,竟直接開門迎降。
相反,南宋末年的合州之戰,小小的釣魚城,前前后后換了四代守將,但依然軍心穩固,期間還重傷了蒙古大汗蒙哥(死于釣魚城),堅守了二十年。最終,為了城內百姓免遭荼毒,將士才開城獻降。棄城后,全體守城將軍拔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