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古城,位于鄖西縣上津鎮集鎮南部,始建于明朝洪武元1368年,距今641年。現在我們看到的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1506年,于嘉靖三年1524年秋建成。清嘉慶七年1802年,再次對古城進行全面復修,至今城墻磚上仍有“嘉慶七年”、“上津公修”的字樣,城形似朝靴,又稱“靴子城”。上津古城是湖北省內保存最好的縣級古城,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古樸雄厚的風格至今仍讓人震憾。古城周長1236.5米,東西距離262米,南北距離306米,面積8萬平方米。城設五門:東曰通鄖、北曰接秦、南曰達楚、西曰連漢、西南開一小門——名曰:便民。
上津“三面環秦、一面接楚”,史稱“秦之咽喉、楚之門戶”,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因為地勢險要,這里常常是今天被秦國占領,明天又被楚國搶去,成語“朝秦暮楚”即出于此。對于這個成語還有一種說法是說距離之近的,即早上從秦國走,晚上就到楚國了。上津自北魏,公元223年,曹操在此首置平陽縣距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這1700多年里,上津曾14次設縣、6次設郡、2次設州。“上津”二字的由來還有一個說法。“上”乃天子“津”為渡口。自隋以來,這座金錢河上的重要渡口因靠近天子的都城——西安,而稱為“上津”。又因帝王們在這里棄陸走水,棄舟走陸,因而又稱之為“天子渡口”。
現存的上津民居類建筑,以典型的四合院為主的明清古建筑為代表。建筑古樸、飛檐斗拱、青磚黛瓦、雕梁畫棟、左右對稱、搭配協調。民居多為清末四合院,一進數重,內置天井,四周小屋,雕窗臨井,古色古香,風格獨特。一般三四戶一院,溫馨而和諧,素有“千里胡洞娃院子三四家”的美稱。平面呈長方形,建筑物相互對稱,布局結構緊湊,封閉性較強。門為鋪板房,房屋為磚木結構,基礎多為石砌,上以青磚瓦,墻體厚50厘米左右,外磚里坯白灰抹面,墻體下有磚柱,與木柱、木梁構成房屋框架有“墻倒屋不到”之說。房屋建筑造型以沿街門樓,窗框上方、照壁上方皆有飛檐蓋瓦,房屋出檐,上設女兒墻,院內置天井,填以石頭,下設出水口。不論從整體看還是從局部看,這里的民居建筑都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夜幕下,上津古城四街燈光亮起,捏泥人、吹糖人、扎燈籠、刺繡、剪紙、雕刻、唱“山二黃”等活動熱鬧非凡,當地群眾和外來游客臉上,綻放著幸福的笑容。當地通過保護性修復,將古鎮現存的四街明清古街依照古法、古工藝還原成明清時的風貌,不但吸引了游客,也為當地群眾點亮了夜生活。夜給人遐想,燈光點亮了夜空,霓虹與夜晚的親密接觸,交織成了一幅精彩絕倫的上津夜景圖!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將上津古鎮保護與開發納入縣級戰略,舉全縣之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全力創建“天子渡口·古塞上津”5A級景區。同時,深度挖掘開發紅色旅游、綠色旅游資源,延展上津古鎮文化旅游產業板塊,豐富旅游產品供給,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構建特色空間體系,重現上津古鎮盛景,展現天子渡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