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樓在哪里?
永定土樓,又稱筒子樓,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筑,是中國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最古老的土樓是馥馨樓,位于湖雷鎮下寨村,是福建現存最早的土樓,建于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永定土樓是東方客家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享有“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筑”美稱,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8月,獲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2016年1月,入選“全國文明旅游先進單位”。
永定土樓的特點:
永定土樓千姿百態,種類繁多,分方樓圓樓兩大體系,其中有殿堂式樓、五鳳樓、長方形樓、正方形樓、三合式樓、五角樓、六角樓、八角樓、紗帽樓、走馬樓、日字形樓、曲尺形樓、吊腳樓、半月形樓、圓形樓、前圓后方樓、前方后圓樓、橢圓形樓等20多種建筑形式,永定被稱為一座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在眾多的土樓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鳳樓、大的方樓和圓樓。
五鳳樓是一種“三堂兩橫式”的組合樓房,在永定比較突出的有裕隆樓、福裕樓等10多座。它們的構造特點是在中軸線上,前、中、后堂與軸線兩翼橫樓連成一體,前低后高。樓頂歇山從后到前,呈五個層次,層層迭落。屋角飛檐,形如鳥翅,所以稱五鳳樓。整樓構造體現了強烈的主次等級觀念,比一般的方樓更顯得氣勢軒昂、典雅高貴。
在各類土樓中,最令世界各地游客驚嘆的就是當地人稱為圓寨的圓形土樓。這種圓樓大部分分布在金峰溪流域的鄉鎮。圓樓外高內低,樓內有樓,環環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風采光、抗臺風地震、防衛功能比方樓好,贏得了許多中外專家學者、文人墨客精彩紛呈的贊頌和比喻:猶如古羅馬的城堡,直指云天;猶如黑色飛碟,從天而降;猶如朦朧古月,懸于東方;猶如一座古井,永不干涸;猶如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博大精深。
永定土樓的功能作用
福建土樓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墻厚一至二米,一二層不開窗,僅有的堅固大門一關,土樓便成堅不可摧的堡壘。為防火攻,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緊急時樓內居民還可從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樓早已不再是堡壘,但那些完備而精致的防御設施,仍讓人們拍案驚奇。
永定土樓從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衛防御的堅固樓堡,土樓用土石夯筑,不用鋼筋水泥,但牢固如石。土樓的大門是用十厘米厚的雜木制成,外釘鐵板,有的樓門上還裝有防火水槽。圓形土樓一、二層不開窗戶,有雙層的外層開窗,除用于通風納光外,也便于狙擊入侵之敵。土樓最高層處設有瞭望臺,以便了解敵情。土樓除防范外.還有防火、防震、防獸和通風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涼,是一種特獨的建筑。是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永定土樓的代表
土樓王子——振成樓
振成樓建于1912年,距今已有108年的歷史,保存相當完整,以富麗堂皇、內部空間設計精致多變,素有土樓王子的美稱。此樓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學所強調的多樣統一原則,堪稱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
府第式方樓——福裕樓
府第式土樓福裕樓為經典五鳳樓的杰出代表,為洪坑方形土樓之首,臨水背山,高達七層,氣勢逼人。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由清磚砌成,耗資十多萬大洋,經歷三年時間才建成,距今有100多年歷史。
布達拉宮殿式——奎聚樓
奎聚樓始建于1834年,占地6000平方公尺,為當地最具特色的土樓之一,從遠處望去,頗有西藏布達拉宮的影子,因此奎聚樓又有“小布達拉宮”的稱號。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永定土樓在哪里以及永定土樓的功能作用等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了解永定土樓有所幫助,有時間的朋友也可以去參觀永定土樓的經典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