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期間,所有人可以通過網絡直播查看工地現場建筑模塊吊裝的場景,不過,“云監工”看不到的是,組成裝配式建筑的大部分構建生產在裝配式工廠完成。
裝配式建筑生產車間 陳月芹|攝
建筑面積3.39萬平方米、1000張床位的火神山醫院10天完成建設,而建筑面積7.99萬平方米、容納1600張床位的雷神山醫院,僅用了15天便開始移交。
承建方之一中建三局一公司黨委書記吳紅濤稱,這一“中國速度”背后,是建造技術的創新。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醫院建設的最大秘密武器,是工業化裝配式建筑建造技術。
中建三局綠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江濤告訴經濟觀察報,其公司主要業務是裝配式建造。他透露,如果采用傳統混凝土建造工藝,3萬平方米建筑至少需要2年時間。
雖然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應急之舉,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裝配式建筑在建造工藝和速度上具備突破的可能。
工廠遠離工地
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期間,所有人可以通過網絡直播查看工地現場建筑模塊吊裝的場景,不過,“云監工”看不到的是,組成裝配式建筑的大部分構建生產在裝配式工廠完成。
江濤告訴經濟觀察報,火神山醫院由一個個防護單元組成,每一間病房中的受力骨架和隔墻板材在工廠里加工好后,直接運到工地按型號安裝,相當于主體結構和圍護結構全裝配,“像搭積木一樣蓋房子”。“考慮到工期非常緊張,醫院的建設要最大限度地將‘正負零’以上建設環節拆分。”江濤解釋,“正負零”即主體工程的基準面,此次醫院的建設,要盡量減少主體建筑地上工程的現場作業。“正負零”以下的部分,如場地平整和硬化、基礎工程、管道預埋、防滲膜施工等在現場施工時,“正負零”以上的結構部分也在各大工廠同步施工。
江濤透露,中建三局在收到建設火神山醫院的指令后,需要設計、采購、施工并行,并根據實際情況優化調整。因為恰逢春節,許多建筑下游工廠早已休工,工人和材料儲備不足,短時間內許多裝配式構件工廠很難大量定制出貨。
因此,建設方需要先統籌武漢周邊構件工廠,統計市場上現有的裝配式集裝箱的規格型號、數量,再納入到設計中去,最大限度采用拼裝式工業化成品。“設計方案一直在調整”,比如某家工廠貨量不夠,其他工廠的部品規格也可以靈活組合,圖紙根據聯系到的貨源實際情況調整。如果按照傳統建造方式,先設計再去市場采購,市面上不一定有。
江濤認為,10天造出一座醫院,在建造方面主要得益于裝配式技術的靈活性。幾十道工序齊頭并進,精確每一步施工計劃所需時間,現場施工和整體吊裝穿插進行,同時根據現場情況進行糾偏,有序對接,“不浪費一分一秒”。
與時間賽跑、與疫情抗爭的“基建神話”,再次將裝配式建造技術推進人們的視野。從2016年開始,在國家政策推動下,裝配式建筑市場迎來高速發展期,其中不乏以此為主要商業模式的企業,比如2019年11月在香港上市的遠大住工(02163.HK)。
用系統替代人
要實現多節點的配合,需要一整套數字化系統配合。火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采用了全過程BIM模擬施工技術優化施工方案,對基礎圖紙柱距、寬度、凈空、設備吊掛、門窗位置等進行深化設計,為后續施工留出寶貴時間。
遠大住工是一家專業從事裝配式建筑的公司,采用一套PC-CPS智能制造管理體系。遠大住工總裁唐芬用“柔性制造+數據驅動”來解釋PC-CPS的運作模式。
柔性制造是為了應對產品端的不確定性。每一家房企建造的房子不可能相同,工廠生產復雜度又很高,目前技術及成本控制尚未實現完全定制化、批量生產。
因此,遠大住工從建筑設計端向下拆解一個維度,從整體拆解到模塊,再通過標準化的模塊組合出多樣化的建筑。唐芬認為,從前端提升模塊通用性,是為后端拼裝組合的多元協同創造條件。
數據驅動是為了解決需求端的不確定性問題。“生產快了,產品沒地方擱;生產慢了,又影響工地進度。”唐芬稱,“庫存難題”是多數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通病,在裝配式建筑行業叫“堆場”。
有些企業擔心產品供應不上,接到訂單后進行拆模,把部件全部生產出來,再進行下一環節的裝模;或是因為產品線不足,只能先批量生產完某一種模具,再進行下一種模具的生產。
唐芬介紹,這種生產方式僅適合規模較小的工廠,應對少量訂單。建筑制造業屬于重資產行業,提前生產大量部品,需要占用大量資金和生產資源;租用、購買大型堆場用地也在增加生產成本。
唐芬說,房地產行業出現任何變數和調整,都會影響到企業回款和產品交接。本來部件出廠后直接運到工地,如果需要轉運到堆場,二次轉運成本和效率浪費尤為嚴重。“生產出來的產品,交付給客戶才能算你的收入”。
傳統制造業生產線是順流管理,采購多少原材料,采購后放在哪里,加工排產,生產多少,模塊組裝,入庫管理,物流發貨,工地確認,下一批次生產。在工業化生產初期,細致到每一條生產線多少人,多條生產線同時開工,這些工作原本都需要人拿著Excel表格去匹配。
一旦訂單量大幅增加,人作為生產線上核心要素,便很容易出錯。以遠大住工一個5條生產線規模的標準工廠為例,每年數據量是千萬級別,靠幾個人拿著Excel表格去排產,不可避免會產生疏漏。
因此,PC-CPS系統強調以需定產,從需求端來拉動生產線。
具體操作上,首先,CPS系統將遠大住工多年積累的數據整合出一個算法,從原料端開始,把人、機、物料、時間等所有資源要素先在Cyber(虛擬系統)中進行預設。
其次,CPS系統將產業鏈各種要素進行數字化定義,完成設計、生產、物流、施工、運維的全過程。在現實的生產過程中,所有產品在Cyber系統設定時,便擁有一個唯一的數字身份證,或者叫非接觸的射頻碼。
數字身份證
在生產階段,通過掃碼,觸發生產線運作,生產出來的部品放到庫中進行半成品和組模準備。半成品庫掃碼也會直接觸發供應商進行原材料的備貨和送貨。
第一批產品生產出來運到工地前,所有產品在吊裝前通過掃碼確認,產品是否完成組裝。同時,Cyber系統收到觸發指令,讓工廠庫進行下一批貨的排產發貨。如果工地發生變化,只需要一個信號,系統便會進行相應調整。
從原材料到交付客戶,簽收、結算全部在系統中進行。
唐芬透露,通過數字化驅動生產后,管理過程的人為因素干擾減少了95%以上,剩下5%來自一些現場變化,或是生產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以及設計的調整等。
PC-CPS系統試圖構建不依賴人的生產過程,“管理人員的主要工作,一是嚴格遵循這套系統的指令來操作執行;二是出現誤差時,找到誤差產生的原因。”唐芬稱。
非標準化掣肘
談起2017年強制實施數字化改革動因,唐芬稱是個幸福的煩惱。“2017年上半年,各工廠突然到了崩潰的邊緣。”這種崩潰不是因為沒有訂單,沒有市場,而是生產供應不上客戶訂單。
彼時,唐芬經常會收到客戶催貨函,有一些客戶甚至發出通牒,如果影響工程進度,將進行索賠。遠大住工通過更換管理層、增加生產工人治了標,但問題根源并沒有解決。
唐芬說,現代工業講究產品標準化、大規模連續生產,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產品,并投向市場,全流程的主導權在企業手中。但建筑產品設計不是由生產方決定,而是由客戶提供產品設計要求,對生產企業而言,這是不可控的。其次是建筑產品標準,當時建筑市場沒有統一標準,遠大住工不能要求全國開發商適應自己的標準。
此外,建筑業是一個周期性較長的行業,遠大住工的預制混凝土構件產品數量大,種類多,對儲存空間要求很高,不可能等產品全做好了,再去統一交付。必須跟隨開發商的施工進度,一個工廠要同時面對多個工地。
每個項目工地雖然有施工計劃、供貨安排,但受天氣、開發商資金、環保檢查等因素影響,建設周期經常存在變數。
唐芬表示,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把“人”在生產管理環節的重要性降下來。遠大住工開始下決心,強制推動數字化、信息化變革。
按照2017年住建部發布的《“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到2020年,國內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將達15%以上。據此測算,2020年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
在這個號稱萬億的市場中,如何通過平衡成本與規模分到更多的蛋糕,數字化被遠大住工看成是支點。為解決終端非標準化掣肘,2017年下半年,遠大住工開始全力推動了上述PC-CPS智能制造管理系統。
成本與規模平衡
全面推行PC-CPS系統近3年時間,唐芬稱,無論是人均產效、模具成本,還是整個生產組織效率都得到了提升。用機器來取代人,用工廠來取代工地,是遠大住工的愿景和目標。PC-CPS系統在解決手工作業的極限問題。
從成本上看,唐芬透露,由于建筑產品的非標準性,裝配式建筑行業的模具平均成本占比超過10%。推行PC-CPS系統后,通過柔性制造、向下拆解模塊后,遠大住工的模具成本從7%降至2%以內;從效率上看,目前行業人均產效為0.3-0.5立方米/人/天,遠大住工的人均產效達到2立方米/人/天。
唐芬表示,開發商最關注的是成本。在國家政策加持下,相較混凝土現澆,裝配式建筑具備施工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用工量少、環保屬性強等特點。
江濤解釋,生產一塊預制混凝土墻,需要先鍛造一個模,再在模具里澆注混凝土。假設一個模需要2萬元,一棟33層的樓需要33塊此類預制墻,這個模的成本就平攤到每面墻里。如果一個項目“正負零”以上部分主體結構一樣,模可以循環利用,其成本分攤到每一塊預制墻就更少。以此類推,多個項目規模化、標準化批量生產,成本便能有效降低。
另一個增加裝配式建設成本的因素是運輸。運距不同,費用也不同,一般經濟運輸半徑為150公里以內,300公里為適宜推廣區域,300-500公里為可推廣區域,超出500公里,受物流成本限制較難推廣。
江濤透露,一個裝配式構件工廠大致需要2億-3億元,除非有超大體量的工程,否則在項目周圍建廠、以減少運距的這一方案并不可行。其所在的中建三局綠投公司在武漢市郊有兩個固定廠房,一般收到訂單制作完成后,再將構件運到城區的項目現場拼裝。
為實現多點布局,遠大住工推出了“遠大聯合計劃”,由遠大住工和當地業務伙伴合作成立聯合工廠生產PC預制件。每一家工廠投資額在2100萬-4200萬元,遠大住工持股35%,通過這一方式,遠大住工的業務輻射超過100個城市。
不過,多個房企項目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目前裝配式在房地產領域的應用范圍較小,成本是最重要原因。
一位在Top3房企負責建筑板塊的人士透露,混凝土PC比例從15%到40%不等,裝配式建筑比傳統現澆混凝土的成本每平方米高出300-800元。PC率越高,價格越貴,最高建筑成本可以增加約20%。
在建造效率方面,理論上裝配施工速度比傳統施工快30%-50%。從實際施工來看,裝配式建造第一層耗時較長,大致在8-10天,平均下來,建造一層時間為5-7天。而現澆式建造首層耗時在7-8天,其他層建造時間與裝配式相差無幾。
唐芬也承認,如果不能實現規模化,建筑產品標準化便沒有意義。
江濤提醒,如果只看主體結構裝配式,目前其并不比傳統混凝土現澆便宜,但如果能實現全裝配,比如將精裝修、外墻裝飾、機電等納入,才能較明顯降低綜合成本。
此外,各地針對裝配式建筑已陸續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如武漢在裝配式建筑地塊出讓時,便允許其可將預售節點提前,一般需達到地面結構一半以上才能預售,裝配式項目僅需1/3。其次,裝配式項目可降低監管資金比例、容積率獎勵、備案價審批時可高于周圍其他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