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鐘山風景名勝區內,其占地面積達170余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筑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筑當年建有紅墻圍繞,周長2.25公里。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又被列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南京明孝陵首創了封土及寶城前面建筑方城和明樓的布局格式。大金門、碑亭、享殿、方城等大型建筑大多使用石構須彌座作為基座,顯得質樸、莊重,而大型建筑的頂部則根據自身在陵寢的主次位置予以不同形制,并覆蓋了各異的琉璃構件,顯示出不一般的皇家氣派。
明孝陵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范。這些建筑安置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中,建筑與地形地勢的完美結合。建筑氣勢雄偉,工藝精湛,整體布局張弛有度,高潮迭起,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
它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臺、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宮布局建立“前朝后寢”三進院落制,開創了陵寢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圓”的基本格局。明孝陵濃厚的歷史氣息、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筑,都在向世界展示著明清皇家第一陵的風范,紅墻黃瓦便是皇權的象征,這里的古城墻見證著南京城歷史的變遷。
明孝陵首開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后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制度,代表了明初建筑的最高成就,它的最大特點是建筑與地形地勢的完美結合。明孝陵影響了明清皇陵的形制,并一直規范著此后明清兩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設規制。可以說孝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筑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明孝陵古建筑中蘊含的文化理念和精湛技藝,無論是建筑的開間、臺基、斗拱的設計,還是彩畫、屋頂、山墻、神獸形象的選擇,每一個細節都隱藏著特別的寓意和學問,古人巧奪天工的技藝讓人敬佩。
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周邊的明功臣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吳良墓、吳楨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時被劃入世界遺產保護范圍。
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筑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
墓區的建筑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筑。陵寢建筑都是按中軸線配制,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體系,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建筑華美,工藝精細,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的喪葬制度。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