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陽市,地處漢水中游南岸,襄陽古城約始建于西漢高帝六年,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雄據漢水中游,具有2800多年的歷史。
襄陽古城(宜城市歐廟)自東漢劉表蒞襄作荊州牧治始,歷為州、郡、府、縣治。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古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
襄陽古城總長為7322米,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古城護城河最寬處約250米,平均寬度180米,為亞洲最寬的護城河。明洪武初年維修古城時,漢水南岸北移,為使北城與漢水緊連,加強城東北角防御能力,把城向東北擴展,遂使城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
明、清時期曾因漢水多次潰堤壞城而幾經修筑?,F存城墻基本上是明代的墻體,外砌大城磚,內用土夯筑。東、西城墻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墻分別長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寬5~15米。城門共有6座。
萬歷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宸門,臨漢門,震華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圣門”。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筑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墻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墻始筑于漢,后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墻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
明代李言恭詩贊“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人稱“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襄陽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城墻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
20世紀90年代初復建了襄陽城東南角上的仲宣樓。城內布局合理,主干街道為“艸”形,縱橫直達城門。城外,北面是漢水天然屏障,余三面是闊若湖面的護城河,深2~3米,最寬處達250米。襄陽城現以臨江的北城墻保護最好,東城墻的陽春門、西城墻的西成門、南城墻的文昌門已毀,但整體上依然保留著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雙層防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