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島湖,位于浙江省淳安縣境內,是1959年我國建造的第一座自行設計、自制設備的水力發電站而攔壩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是國家一級水體。由于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千島湖水在中國大江大湖中位居優質水之首,“天下第一秀水”名不虛傳。
千島湖湖中有1078個島嶼,姿態各異,是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地處長江三角洲的腹地,是上海經濟區和我國東南一流風景旅游城市杭州的“后花園”。
在千島湖下,沉睡著兩座始建于漢唐的千年古城:賀城和獅城。1959年新安江截流,庫區開始蓄水。從此,這兩座歷史悠久的浙西縣城悄然“沉入”了千島湖底。曾經有過通過小型潛艇觀看水下古城旅游項目,后因安全等因素取消。
1959年,為了建造當時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新安江水電站,浙江省原淳安縣、遂安縣兩縣合并為淳安縣,29萬人從此離鄉移居,獅城、賀城兩座延續千年的古城,連同27個鄉鎮、1000多座村莊、30萬畝良田和數千間民房,悄然沉入了碧波萬頃的千島湖底。
淳安古城又稱賀城,賀城始建于公元208年。古錢幣狀精工細琢的“商”字形門廊下,成片的徽式大宅緣溪而建。遂安的歷史比淳安晚一些。據載,遂安縣城為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遷至今遂安地界,因背依五獅山,故又稱獅城。該城從唐代開始作為遂安縣治,古有“浙西小天府”之稱。這兩座古城,都曾是新安江畔徽商商路樞紐。
獅城水陸交通便利,乃浙西重鎮,洪秀全之弟洪仁玕曾率太平軍駐軍北門。獅城城內多名勝古跡,有明清時期古塔、牌坊及岳廟、城隍廟、忠烈橋、五獅書院等古建筑,還有歷代古墓葬。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派遣東吳大將賀齊討伐山越,遂平定黟、歙兩地。之后,孫權將黟、歙從丹陽郡(今安徽省宣城市)析出,籌建新都郡,命賀齊出任新都郡太守。孫權在歙縣東面的葉鄉和歙縣南面的武強鄉分設兩個新縣,定名始新縣和新定縣,即后世皆知的淳安縣和遂安縣。
據《淳安縣志》所載,賀齊新建的新都郡城,起初城址局促一隅,僅限天鏡山一帶。賀城筑有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外城筑有城廓,由東邊的兵營和西邊的市井組成;內城是郡衙府邸,住著官署差役及其眷屬。內城與外城之間以天鏡山墩的東、南、西三面為界,用大塊石頭夯筑,如銅墻鐵壁一般;同時修有3條石階通道。外城用大松木沿新安江岸邊釘成木柵欄,周圍大約2.5千米。郡城周圍環繞著星羅棋布的村落,百姓躬耕棲居。
賀城位于浙皖交界處,水路縱橫,交通便利。上可溯屯溪,下可抵杭紹,自古便是浙西重鎮。不僅如此,水下考古發掘結果顯示,賀城城內有大量以古錢幣形狀雕琢的“商”字形門廊及成片的徽派民居,由此可以窺視新安江畔古城昔日的繁華與厚重的文化底蘊。古往今來,大量文人騷客皆在此飲酒作對、賦詩言志,留下了諸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千古佳句。
獅城是遂安縣縣城,其建置稍晚于賀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建縣后,縣城定址安定里木連村溪北(今淳安縣汾口鎮仙居、童家塢一帶),后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將縣治遷至五獅山下。明萬歷壬子《遂安縣志》記載:“婺峰環其前,五獅擁其后,襟帶五強,龍渡諸溪,肘臂六星,文昌諸閣,雖不通大驛,實嚴勝壤也。”據史料記載,獅城有5座城門,即東門(興文門)、南門(向明門)、小西門(康阜門)、大西門(靖武門)和北門(拱門),各門之上均建有城樓。城樓頂上覆蓋巨塊石板,四面砌之以磚,兩側開拱門,騎在城墻上。城墻西北角及北半段,依山勢起伏而筑,堪稱古代城防建筑的精華。
2001年9月~2002年7月,千島湖風景旅游局對水下古鎮進行了為期11個月的水下探摸。在水下作業中,潛水員探測到千島湖湖底古城的整體布局完好,民居、祠堂、廟宇等木構建筑高聳挺立,且未腐朽。明清時期遺留牌坊上的雕刻圖案清晰可見。工作人員利用GPS定位系統、多波束測量系統、側掃聲納探測等科技手段,測量出城內主要建筑、街道、文物古跡的地理位置,11座牌坊的平面布局也一目了然。
為了進一步探尋獅城秘密,2009年11月,著名水下攝影師吳立新穿過水下“時空隧道”,先后對水下古城進行4次探險。從捕捉回的珍貴鏡頭中,人們窺測水下古鎮停擺在1959年。從遺存的舊地圖及水下考古的成果積累,吳立新很快找到了獅城北門的城墻。城墻大部分完好無損,上面鐫刻著“民國二十三年”“縣長張寶琛”等標識。沿著城墻往里走,就是北門城垛。虛掩的城門依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似乎仍翹盼人們將它叩響。沿著城門往里走,一座靜謐佇立在水中的節孝牌坊呈現在鏡頭中。
這座牌坊足有八九米高,牌樓上工整地鐫刻著“媯水故儒姚文浚妻王氏”幾個大字。在刻有“圣旨”字樣的匾額上,一條鏤空雕刻的盤龍活靈活現。據《淳安縣志》所載,水庫蓄水時,淳安、遂安兩縣共有265座牌坊淹沉于這座巨大的水下地宮中,堪稱極為罕見的牌坊博物館。
為了查清這個牌坊的來歷,研究人員尋訪了當地的老人并翻閱了文史資料,在民國19年出版的《遂安縣志》中簡短地記載著牌坊的修建始末。其實這個姚文浚是一名貧苦書生,妻子王氏卻是大戶人家的女子。王氏在18歲時嫁給了姚文浚,不料結婚一年多后,姚文浚就因病去世了。在當時的禮教和社會制度下,這位王氏一直守寡了50多年,直至去世。后來,知悉此事的揚州府上表朝廷,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歲次丁酉仲秋月在獅城的北門附近為她立了這座節孝牌坊。
浙北徽式民居多為兩層建筑,樓梯是必不可少的。在一座已經破損的民宅內,攝影師還發現了一處很特別的拐角樓梯,有別于之前在水下見到的直上直下的樓梯。據推測,這家人肯定是一個大戶人家,這么洋氣的樓梯即便在現在陸地上的那些老宅子里也很少見。
根據地方志的記載及當地老者的回憶,在獅城北門有一條通往縣衙的大街——北大街。這條街全長約260米,是遂安古城的商業中心,各類商鋪鱗次櫛比,街道兩旁的商鋪基本是上、下兩層廳堂式樓房。吳立新經過多次水下探摸后,終于找到了這片繁華地帶的水下遺址,兩層木質結構的商鋪樓頂早已不復存在,但樓板和樓梯保存完好。在獅城城內,許多民房的木梁、樓梯、磚墻依然高聳云立,家具擺放井然有序,許多民居院落的大門緊鎖,似乎還在翹盼主人的歸來。
水下的世界儼然是陸上世界的瞬間定格,只有半開的城洞門和掉在地上的窗框告訴我們,水下那個世界經歷過巨變。千島湖的水下建筑別致精巧,極富地域特色。絕大多數民居都以磚、木、石為原料,粉墻青瓦,翹角飛檐,端莊古樸,屬于典型的徽式建筑。水下村舍多以族姓聚居,大多數村莊都供奉有祖先的祠堂、標榜先人功德的牌坊以及祈求神明護佑的廟宇和亭臺樓榭。這些建筑有的建于宋代,大多數屬于明清時期的建筑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