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的稱呼特指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是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中國人,是我國東北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朝鮮族最大的聚居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南隔圖們江與朝鮮咸境北道、兩江道毗鄰,瀕臨日本海與韓日相望。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屬長白山丘陵地帶,群山聳立,峽谷縱深,受到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朝鮮族風俗文化習慣的影響,形成了當地特殊的居住習慣以及朝鮮族民居建筑特點。
傳統的朝鮮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帶。朝鮮族民居外形都很美觀,屋頂坡度緩和,兩頭翹立如飛鶴,中間平行如舟。組成屋頂所有的線和面,均為緩和的曲線和曲面。屋身平矮,沒有高起陡峻的感覺,整座建筑穩坐于低矮平實的石臺基上,具有明顯的民族風俗特色。
朝鮮族民居的結構主要有單排和雙排兩種。單排式結構的房間排列成“月”字結構,房間之間只有橫向間壁,而沒有縱向間壁。雙排結構的稱為雙筒子,房間排列成“用”字結構,房間之間既有橫向間壁又有縱向間壁。朝鮮族在歷史上深受“男女有別”等觀念影響,男女都各有單獨房間,故而無論單排、雙排的結構,都會分割出許多房間。
房屋正面朝陽,依山傍水,多面向南或東南、西南,有院落,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草房或瓦房,屋頂多為四面斜坡,主室上蓋為大“人”字形,兩翼斜坡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蓋。房屋間數多,除灶間、牛房、碓房等房間外,其他全部為起居室。
房屋的門窗不分,房間與屋外、房間與房間之間都以滑動拉門隔開,拉即是通行的門,關則是窗或間隔,所以屋內敞亮,通風良好,出入方便。房屋取暖用稱為“溫突兒邦”(意為溫石炕)的火炕。在廚房鍋灶燒火,其熱氣和濃煙通過炕下通道出至戶外,使整個炕面溫熱。
灶坑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還有蓋板,而蓋板和鍋臺、炕面形成了一個平面。據說,這種灶坑是既好燒、又衛生。火炕非常適合東北冬冷夏涼氣候,也適合朝鮮族的傳統生活方式。
過去,朝鮮族一般不使用椅子和睡床,桌子和飯桌均是短腿的矮桌,不用時迭放在一邊。火炕可作睡眠、用餐或開展其他活動的多種用途。這是朝鮮族傳統房屋的特點。
朝鮮族居住以火炕為中心,平時男人盤腿而坐,而婦女坐相一般是雙膝著地的跪式,所以衣著多是寬松式。朝鮮族一般喜著白衣素服,顯示出喜愛清凈樸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稱。
如今,傳統的朝鮮族房屋在城市里已不多見,在農村其內部擺設也有所變化,然而在朝鮮族農村和城市部分家庭仍保留著“溫突兒邦”。在朝鮮族住房習俗中也能看出良好的鄰里關系,他們特別重視鄰里之間的和睦互助。
朝鮮族—青瓦白墻特色建筑,朝鮮族的文化受漢族影響較深,房屋建筑與漢族多有相似之處,不過為適應民族生活習慣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