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畫會是一種傳統宗教繪畫。起源于三國時期,自金代至元、明、清時期盛行的佛教寺院為超度亡靈,普濟水陸一切鬼神而舉行的一種重要佛事,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產生與發展的民俗文化現象。水陸畫是水陸法會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畫。
稷山青龍寺水陸畫·梵天圣眾
水陸法會,又稱為“水陸道場”、“水陸齋”,略稱為“水陸會”,俗稱“打水陸”,全稱為“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是指開設法會時救度者與被救度者集會于一堂,凡與會者都能得到超度施法與施食同時進行,普度受苦眾生,是一種設齋供奉佛神以追薦超度亡靈眾鬼的大法會,是中國宗教活動中最隆重、規模最盛大、所需時間最長的一種儀式。
水陸畫是起源于中國宋末的一種水陸法會繪畫,盛行于明代,水陸畫是中國古代寺院或私人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是水陸法會不可缺少的圣物之一。因為此畫反映的天上的佛、神鬼和人間民俗三個題材等,所以稱之為天地合一的“水陸畫”。此畫大都流行在中國西部及北方一帶。
水陸畫”的內容大致為三大部份:一部分以佛教為題材稱“水陸佛像畫”;一部分以鬼神祭祀亡靈為題材稱“水陸祭祀畫”;一部分以民俗風情為題材稱“水陸民俗畫”。這三種繪畫藝術隨著水陸法會的逐漸消失而銷聲匿跡,半個世紀以來,由于存留的“水陸畫”都封存在故宮和極少數的中國西部博物館,并無法進入藝術市場,而且“水陸畫”由于存世量少,所以水陸畫已鮮為人知。
伴隨水陸道場發展起來的“水陸畫”,便成為中國宗教繪畫中的一個畫種。佛教繪畫的創始人,據說是三國時期著名畫家曹弗興,其后許多著名畫家多為寺院繪制各種宗教題村的壁畫。如東晉著名的藝術大師顧愷之不僅擅長畫人物。山水,而且所畫的宗教畫也是畫壇絕響。
水陸畫經過五代及宋的流傳與發展,已經逐漸形成為一套完整的規模。在當時的佛寺道觀中有水陸殿和成套的水陸畫圖卷,如山西繁峙金代巖山寺正殿原本即是水陸殿,殿中壁畫是在正隆三年(1158)由御前承應畫匠王逵和王道所繪,可惜現壁畫已毀。
元明之時,水陸道場懸掛的水陸畫基本定型,一般寺院修設的大西水陸法會中一堂水陸畫為一百二十幅。朝廷修設的水陸法會用到的水陸畫多達二百余軸。這些作品多由民間道釋畫高手繪制,嚴謹工整藝術精湛,其內容包攬了民間崇信的所有神只,它的懸掛幅數依法事規模而定,另外在這一時期除了成套的卷軸水陸畫像外,佛寺道觀中出現了專門的水陸殿,繪有構圖結文完整的水陸壁畫。
水陸畫既然是我國古代寺院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的一種宗教畫,又是水陸法會不可或缺的圣物之一,因而其繪畫題材離不開佛、道、儒三教的諸佛菩薩、各方神道、人間社會各色人物等,所以水陸畫就是佛道、儒三教題材內容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創作,它既有描繪宗教世界的內容,也有反映世俗社會生活的,是中國歷史畫卷園地中的一朵盛開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