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幾百上千年的古堡、教堂比比皆是,而在中國年代久遠的古建筑非常少。中國的建筑歷史雖然悠久,但最早的古建筑是唐朝的佛光寺大殿,距今也只有一千多年。那么中國古建筑為什么遺留這么少呢?
中國的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區,那里地勢平坦,平時所見的除了土壤就是森林了。所以中國傳統古建筑都是土木結構。柱、梁、椽、門窗甚至包括屋頂全部都以木材為主。木材易燃、易蛀所以很難保存。加之,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戰國史,在戰亂的環境中,每當改朝換代、天下大亂之際都是皇家園林倒霉之時。
西方古建筑之所以遺存的多,主要是由雙方的地理環境和建筑文化決定的。西方的建筑技術和文化主要源于希臘和羅馬。我們知道,希臘和羅馬都是地中海沿岸的半島國家,地域狹小,資源匱乏,國內多丘陵山地,平原和森林較少,因此他們主要以磚石為建筑材料,而中國平原多,古代中國文明起源地中原和關中地區多平原和河流,森林覆蓋率很高,所以中國人就以土木為主要建筑材料,輔以土石。
盡管中國人也經常使用磚石,但使用的普及率遠遠沒有西方高,原因就是古代的中國缺水泥。雖然中國掌握水泥制造技術比希臘和羅馬人還早,但中國缺少火山灰,在古代火山灰是制造水泥的必備材料,生產水泥必須用火山灰。而羅馬和希臘境內到處都是火山灰,所以西方建筑就沿著水泥加石材的方向發展,而中國沿著土木方向發展。
事實上,中國一直在不斷探索磚石結構,聰明的中國人采用石灰漿摻入植物凝膠的辦法來替代石灰,比如在石灰中加入糯米漿或者草漿,不過這種方法雖然增強了磚石建筑的穩固性但不耐久,所以除了長城、堡壘等一些重要軍事工事外,大部分還是采用土木結構。
此外,由于古代中國青銅時代非常輝煌,鐵器時代進入較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磚石結構的發展,因為青銅工具是無法加工石材的,雖然后來有鐵器了,但文明已經固化,建筑思維和審美都已經成型,土木建筑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因此土木建筑也就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主流,代表中國建筑技術最高成就的故宮主建筑基本都是土木結構。這種土木結構不耐久,需要經常翻修,遇到大火很容易損毀,無法像歐洲石頭教堂和古堡那樣歷經千年而不倒。
不過土木建筑雖然比不上磚石建筑堅固,但土木結構抗震性好。2006年意大利5級小震,那些中世紀的石頭古跡倒了個稀里嘩拉,而四川汶川的8級大地震中,當地很多古代木建筑竟然毫發未損!此外,中國的土木建筑制造非常精細,設計獨具匠心,具有濃濃的東方特色,論藝術成就絲毫不比西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