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橋,以杉木為主要建筑材料,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其堅固程度不亞于鐵、石橋,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
程陽風雨橋,又叫程陽永濟橋、程陽回龍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縣城北面20千米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陽永濟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十三年(1924年)建成。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山洪爆發,程陽永濟橋南面三個亭子被沖走,三年后開始修復工作,兩年后修復完工。1984年,第二次洪水災害,程陽永濟橋被沖垮兩個橋墩,永濟橋再一次進行大規模修復,修復用了兩年時間,現存的程陽永濟橋是1985年重修的。
程陽永濟橋是建筑的集大成者,集橋、廊、亭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獨具風韻。它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筑中的藝術珍品。
程陽永濟橋橫跨林溪河,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筑。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有2臺3墩4孔。墩臺上建有5座塔式橋亭和19間橋廊,亭廊相連。橋中亭子飛檐高翹,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它的建筑特點在于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
穿斗木結構建筑是中國南方傳統建筑中常用的結構形式,在山區的民族地區中使用比較普遍。程陽永濟橋橋亭橋廊的建筑便是采用了這種結構,它既有古代百越族桿欄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漢族宮殿式的工藝成分。
程陽永濟橋“木上加木,層層遞出”、上部木結構對下面的組合梁支點起剛性固結作用的方法,既可得到較大的跨度,又能增加承受力和橋面的高度。
另外,挑梁以橋墩作為支點,要是無重物壓著,就容易傾覆,所以在橋上建的五座樓亭不僅僅出于藝術上和作用上的考慮,還各自起著重力平衡的作用,增加橋的穩定性,使負載近一百噸的正梁得以安然不動,減少跨中的變形,整個設計非常符合力學原理。
程陽永濟橋橋墩全部用巨大青石砌成,每個橋墩寬2.5米、長8.2米,平面兩端呈69°40’銳角,即為扁六棱形,上下兩角呈尖狀,以減少洪水的沖力。橋墩間距17.3米。
程陽永濟橋墩上為木梁伸臂結構,彌補因橋身正梁的杉木長度不足而出現的缺陷,橋墩上用重疊的四排粗壯的杉木組成梁,下面有兩排各為九根杉木穿榫連成一體,呈天平形向兩邊懸挑,每摞一層向兩邊挑出一段距離(約2米);上面兩排為每層四根粗且長的杉木同樣用木榫連成一體,架于兩個橋墩之間,承受橋梁的主荷載。
程陽永濟橋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身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橋的兩旁鑲著欄桿橋上有5個塔式橋亭,中央橋亭最高,為4層六角寶塔式樓閣,為挺頤式;中央橋亭兩邊各有一座略低一點的4層四角寶塔式樓閣,稱東西臺亭,為多重檐攢尖頂;靠橋頭兩端各有一座4層殿式樓閣,稱東西墩亭,為多重檐歇山頂,集侗族鼓樓的三種基本造型于一身。
橋亭頂上裝有用紅土燒制的葫蘆,象征如意吉祥。橋亭之間的瓦梁上,裝飾有4個葫蘆和倒豎的鰲魚;每個彩繪檐角都有一只木雕仙鳥,色澤鮮艷。程陽永濟橋的橋蓋,采用青瓦白脊戧,形成黑白分明的橫線分割,給人以莊重典雅的藝術美感。
郭沫若先生曾題詩曰:艷說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何時得上三江道,學把犁鋤事體勞。
廣西現存歷史建筑3000多處,承載著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和歷史記憶,捕捉遺落的吉光片羽,聆聽八桂的歷史足音,傳承廣西的文化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