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這座護珠塔建于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坐落在天馬山上,是一座七層八角形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寶塔。近千年來,由于地基變動,塔身逐漸朝東南方向傾斜,其斜度已超過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故有“上海比薩斜塔”之稱。
文物修繕需要下繡花功夫。市文物保護單位護珠塔修繕的申請已經獲得許可,具體方案還在進一步完善中。根據《文物保護法》和《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的規定,護珠塔的修繕工程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其保護修繕應遵循最小干預的原則。
資料介紹,1980年代,上海市文管會組織成立“天馬山宋護珠塔研究修繕組”,并按照“按現狀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原則完成修繕。
時隔30多年,松江林場在日常巡查中發現一些新的問題,如護珠塔塔身下部墻體有新增細裂紋,多年下來塔基西南側下沉更為明顯,再加上塔身上長了多株樹苗,隨著樹苗的長大,塔身可能會受到影響,外圍護欄有損壞松動,也需要進一步加固,護珠塔的修繕工作迫在眉睫。
千年寶塔,斜而不倒,對其背后的原因也有多種分析,有傳聞曾在護珠塔磚縫中發現宋代錢幣,有人拆磚覓寶,使底層磚身漸被拆毀,形成塔身傾斜,而早年參與護珠塔保護工作的中國著名古建筑專家楊家佑則在公開采訪中表示,山坡不同的土質,是造成塔傾斜的最主要原因。
雖有傾斜但是不倒,很多人認為與護珠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有很大關系,古代建筑用糯米飯拌以桐油石灰來粘合磚塊,非常堅固,再加上護珠塔的塔身是一個八角形結構,塔門的設計是每隔一個面開一個門,古代砌磚技藝精湛,使整座塔能夠渾然一體,所以即使有所傾斜,也能歷經近千年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