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鼓樓,位于酒泉市肅州區老城區十字街中心。創建于前涼建興年間(317年—353年),為酒泉郡太守謝艾主持重修福祿縣城(酒泉城)東門時所筑。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擴展城垣時,將原東城門留在城中央,改為鼓樓,上部建木樓,置大鼓,也稱“譙樓”,作為巡邏、報時預警之用。明初,在基座的南北兩面開通了門洞,明中后期,又開通了東西兩個基座門洞。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整修酒泉城樓時,將夯土基座用青磚包砌。同治四年(1865年),鼓樓毀于兵燹。
現存建筑為磚木結構,建于高大的墩臺上。底部基座平面正方形,邊長28米,立面呈梯形,上小下大,高8米,夯土墩臺外包青磚,墩臺內四面開拱形門洞,行人車輛可穿行,四條拱券洞在墩臺內中心集結為八卦頂,頂部裝置一塊伏羲八卦木板。東、西兩面門洞上方用青磚砌成短小的枋木結構檐額,有闌額、兩層挑檐花牙子、椽飛及瓦壟,其中在東面的闌額下嵌一幅通長的二龍戲珠磚雕畫,西面闌額下嵌一幅通長的丹鳳朝陽磚雕畫。南、北兩面門洞外無磚雕檐額。四面門洞上方分別嵌磚雕匾額一塊,分別題“北通沙漠”、“南望祁連”、“東迎華岳”、“西達伊吾”。墩臺東南角砌筑馬道,裝一門,砌筑臺階,通向墩臺頂部。馬道門上懸一匾額,題“云路先登”。
墩臺頂部四周砌筑女墻,高0.6米。墩臺中央建高大的木結構樓體,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通高25米,總共有金柱12根,
檐柱20根。一層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四周繞廊,檐下施木雕花牙板,轉角處施五踩斗栱,樓內有四根通柱通貫到三樓,并設樓梯登臨上層。二、三層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歇山頂屋面,覆蓋灰筒板瓦,戧脊上坐戧獸,其中第二層檐柱外側裝一周木護欄,金柱間裝木槅扇門12扇,東、西兩面檐下分別懸掛“聲震華夷”“氣壯雄關”木質匾額。第三層四周出廊,廊柱間裝木護欄,金柱間裝木槅扇門,屋面為四角攢尖頂,覆蓋灰筒板瓦,攢尖處置灰陶寶瓶。室內梁架上有光緒三十一年重修墨書題記。
2013年,酒泉鼓樓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由肅州區博物館負責管理,豎立有文物保護標志碑,保存有歷次保護維修檔案資料。2014年,經報請甘肅省人民政府同意,甘肅省文物局《關于公布我省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公布其保護范圍為:“以鐘鼓樓臺基外側底部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5米。”2018年,經報請甘肅省人民政府同意,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公布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甘文局聯發[2018]3號)公布其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范圍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0米?!?/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