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安陽殷墟大遺址保護區內,考古人員發現一處具有古代游牧民族特征的墓葬群。從土層和出土器物判斷,這些墓葬處于東漢晚期到魏晉時期,距今約1800年。
墓葬群位于安陽市殷都區大司空村集中安置區工地,屬于殷墟大遺址保護區范圍內,目前已清理出90多座包括商、漢、魏晉等多個朝代的墓葬。其中有18座不是典型的中原漢族居民墓葬。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文博館員申文喜介紹,大司空村早在商代就是人類聚族而居的地方,發現過大量的房屋、墓葬、灰坑和道路遺跡等。這18座墓葬都屬于小型磚室墓,是在商代遺址上層被清理出來的,因此年代晚于殷商時期。
隨葬品中有帶直立雙耳的青銅鍑和鐵鍑,它們是游牧民族為遷徙方便吊掛使用的炊煮器皿,是匈奴、鮮卑族等典型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在中原地區很少出現。墓葬中還發現了鐵制短劍、瑪瑙串珠等,都屬于游牧民族的特色生活用品。專家推測,這可能是定居在中原的、漢化明顯的北方游牧民族家族墓地。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50年代,大司空村就發現過一座有游牧民族特色陪葬品的墓葬,但像這樣大規模的墓葬群在安陽還是首次發現。墓主人究竟來自哪里,為何遷徙到了中原地區?考古人員表示,這些疑問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申文喜介紹,墓葬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完整的人體骨架,初步判斷是一名身高1.6米多的男性,目前已邀請體質人類學學者對人骨進行專業測量和比對,這批古人的族屬問題有望得到準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