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夏”在古代有“大”的意思。夏朝早期,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地區,沿汾河、黃河向東南方向遷徙,山西至今有夏縣;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之后,陜北、寧夏一帶稱為“夏”。十六國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在此建立了“大夏”,史稱“胡夏”。兩宋時期,黨項族也在這里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
第二個王朝是商朝,“商”的本義是焚柴祭天。商朝貴族十分信仰天帝,重視祭祀、占卜等,因此被稱為“商”。另外,盤庚遷都殷(安陽)之后,商朝也被稱為“殷商”。
周朝的名字源于他稱。周人自稱是“夏”或“華”。商朝時,周人在關中地區經營農業,他們推行了比較規范的井田制,就被稱為周人。“周”在甲骨文中就如同井田的形狀,代表齊整的農田。
秦朝的國號源于地名。西周時期,東夷嬴姓中的一支遷徙到了關中一帶。周孝王時,嬴姓首領因養馬有功而受封秦邑,于是他們被稱為“秦人”,后被封為秦國。也因為秦國從關中一帶興起,這一帶的名稱也逐漸成為“秦”,有秦川、秦嶺等稱呼。十六國期間,先后有兩個政權定都關中,都以“秦”為國號,史稱“前秦”“后秦”。
漢朝的名字來源于地名。霸王項羽分封時,沛公劉邦被分封到了漢中,成為漢中王。此后,劉邦就以“漢”為旗號,不斷和項羽爭霸。前202年,劉邦稱帝,就直接以“漢”為國號。后來歷史上多次出現以“漢”為國號的政權,基本都是劉氏建立的,如劉備的“蜀漢”、劉知遠的“后漢”、劉旻的“北漢”、劉隱的“南漢”,只有十六國時期的“成漢”是氐族李氏建立的。
魏朝的國號來源于地名。魏在古代指的是河南、山西的部分地區,這里在戰國屬于魏國之地,即“三家分晉”的那個魏國。三國時代,曹操被封為魏王,其子曹丕繼位后,逼漢帝禪位,定國號為“魏”。后來的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他們選擇“魏”為國號,可能是曹魏政權對他們的印象很深。三國時代的吳國則是因為興起于吳這個地方而稱為吳國。
晉朝的國號來源于封號。司馬昭在魏國先被封為晉公,后來又為晉王。到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就直接以“晉”作為國號了。晉也是一個地名,指山西。五代時期,李克用占據山西,稱“晉王”,后來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就以“晉”為國號,史稱“后晉”。
隋朝的“隋”的本字就是“隨”,楊堅的父親在北周被封為隨國公。楊堅稱帝后,就改“隨”為“隋”,作為國號。
唐朝的國號“唐”是地名,古代在山西。李淵在隋朝為唐國公,鎮守太原。李淵稱帝后,就以“唐”為國號。后來李克用的后代稱帝,建立了“后唐”。
宋,是指周朝宋國之地,包括徐州、商丘一帶。東晉時,徐州人劉裕受封為宋公。420年,劉裕代晉自立稱帝,以“宋”為國號。五代時期,趙匡胤任后周的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陳橋兵變后,趙匡胤就以“宋”為國號。
遼,是指遼河一帶。契丹族建立國家后,就以“遼”作為國號。不過“遼”在契丹語言中是鐵的意思。女真族強大后,認為鐵不如金堅硬,于是,完顏阿骨打立國時選擇“金”作為國號。后來女真族和滿族都喜歡“金”,如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后金”。
元朝的國號是精心選擇的。忽必烈繼承了蒙古大汗后,崇尚漢文化,于是學習漢族建立國號。忽必烈的文人們提出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作為國號。這個“元”有開始、大的意思,表明忽必烈想開辟一個新天地。
明朝的國號和宗教有關。明教又叫摩尼教,是從波斯國傳入的。摩尼教宣稱世界存在光明與黑暗兩種勢力的對抗,并且將自己視為光明的一派,因此譯為明教。明教在民間的影響很大。元朝末年,紅巾軍中的許多人士就是明教教徒,如韓山童被稱為“小明王”。朱元璋早期也屬于紅巾軍的一支,所以以“明”為旗號,后來國號就是明。
清朝的國號是皇太極定下來的?;侍珮O的一個目標就是滅明朝,他認為明朝的“明”在五行中屬于火,因此取國號為“清”,因為清在五行中屬水,水克火。而且皇太極還將女真族改稱為帶三點水的“滿族”。另外,“清明”并稱也有太平盛世的含義,而且“清”始終位于“明”的面前,有壓住“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