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世界罕見的民居建筑——蚵殼厝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0-05-14 13:22: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核心提示:蚵殼厝,是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建筑。即用蚵殼建造的房屋(閩南語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民居建筑,其建筑的巧妙與精湛,是東南沿海甚至在內地都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建筑形式,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

  1291年,奉元朝皇帝忽必烈旨意出使印度的馬可·波羅由海路返回中國,經過刺桐城時,他曾如此形容:沿岸有一個港口,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其港有大海舶百艘,小者無數。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在這里,貨物堆積如山,難以想象。


蚵殼厝


  刺桐自周秦兩漢建置,唐朝時成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期間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是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700余年后,昔日的刺桐城已更名泉州,頭戴“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光環,成為福建歷史文化最為悠久的城市之一。


  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蚵殼厝


  曾經的輝煌勢必會留下些許蹤跡,地處泉州市東南、晉江入海口北側的蟳埔村,曾是古刺桐港的所在地,如今這里還保留著世界罕見的沿海特有民居建筑——蚵殼厝。


  “蚵”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牡蠣目牡蠣科的通稱,臺灣及閩南小吃“蚵仔煎”的“蚵”便是此,“殼”即為貝殼的意思,“厝”在閩南語中代表房屋。“蚵殼厝”即為用牡蠣貝殼搭建的房屋。


  泉州沿海一帶的蚵殼厝大多消失于歷史長河中,如今只有在蟳埔村還有少量分布。一天午后,由繁華的泉州城出發,我們來到古泉州港探尋貝殼房子。地圖導航只能把我帶到蟳埔村附近,好在這個村子很小,走一走便到了村口。


蚵殼厝民居


  如果從建筑和歷史的角度,這個存在應該被保護起來進行一些復原性修建,遺憾的是蟳埔村依舊是當地居民的蟳埔村,這里很少有游客到訪,何談保護。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正是因為沒有過分被外界關注,這里還保留著淳樸的生活狀態,即便是坍塌的貝殼墻,也不曾有人竊取一石一殼。


  除了蚵殼厝,蟳埔村另一獨特之處是村里女性頭上都戴有花飾,無論老幼。越是年長的女性花飾越為密集,花飾由真花和假花搭配而成,甚為艷麗,和漁民們滄桑的膚色搭配,呈現出強烈的對比。


  村中央的一棵大榕樹下想必是昔日的“廣場”了,這里也是蚵殼厝最為集中的一片地區。現存的蚵殼厝老宅已經沒有人居住了,房子就這么空著,不見主人蹤跡,也并不拒絕來訪的游客。供桌的祭臺上閃動著燭火,可見,這里的原住民雖然搬離老宅,但作為宗族古宅,老房子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牡蠣殼筑墻,一般采用混合筑法,內墻為雜碎土石,外墻砌牡蠣殼。牡蠣殼凸面朝上,層層疊好,并用糯米水和土攪拌后黏接,看上去仿佛一排排魚鱗。它可以保護內墻不受雨水沖刷侵蝕,同時,白色的墻面因反射部分陽光,降低了室內溫度。從美學的角度看,灰白粗糙的蠣殼清爽鮮明。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講,牡蠣殼不怕蟲蛀,堅固耐久,當地民間有“千年磚,萬年蚵”的說法。


  牡蠣殼不僅當作墻磚,還可以用來修葺花池,結合其他“海鮮”也可做裝飾之用。走進一座座老房子,仿佛在聽這些牡蠣殼們訴說歷史。元末明初,戰亂烽火席卷了曾經富饒的刺桐城,百姓流離失所,房屋倒塌。聰明的漁民發現,用牡蠣殼和糯米土搭建的屋子雖然不太結實,不過一旦倒塌,重建起來卻非常快,所以自那時起,當地的村民便大量用牡蠣殼搭建房屋,明清政權穩定后,蚵殼厝也儼然成為當地特色。


  歷經400多年的蚵殼厝有些破敗,坍塌的墻體,千瘡百孔的牡蠣殼早已不再光鮮亮麗,假以時日,中國僅存的貝殼民居恐怕也要和我們說再見了。


破敗的蚵殼厝


  蚵殼厝所用的牡蠣殼全是“舶來品”


  我隨手拿起一塊圍做花池的牡蠣殼,幾乎有成年女性的鞋底一般大小,貝甲一層層生長,堅固而厚重。這些巨大沉重的貝殼來自哪里?


  廈門泉州一帶素有以海蠣為食的習俗,不過當地的海蠣很小,大多和蠶豆一般,蟳埔村的門戶前,阿婆們拿著一團海蠣殼一點點撥開,將海蠣肉挖出待用,這種小號的海蠣是當地特產,而泉州等近海地區是不生長如此巨大的牡蠣的。


  馬可·波羅第二次到訪泉州時,停留的時間更長,深入了解了當地的海上對外貿易,他在游記中這樣寫道:大批外國商品運到這里,再運到全國各地出售。這里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豐富,德化瓷器物美價廉,一個威尼斯銀幣能買到8個瓷杯。


  可見泉州在元明時期成為中國沿海乃至整個東亞地區最大的海運進入口岸,這其中,作為中國對外出口的保留項目,瓷器出口數量驚人。德化自古以來便是白瓷的聚集地,德化燒制的瓷器由陸路運至泉州,不過百余公里,在泉州裝船出運便可一路南下至東南亞、印度,甚至可達東非及地中海地區。


蚵殼厝


  繁重的瓷碗瓷盤運至船上即將啟程,為了避免航海途中的顛簸,聰明的中國人想出了獨特的包裝方法,在打包好的瓷器夾縫中灑滿豆子,臨行前幾日澆水,豆子不日發芽,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瘋狂生長,隨著船舶一路前行,每日給豆子澆水,豆芽便緊緊纏住瓷器,使之不會相互磕碰。運輸瓷器本身已經很重,加上豆芽,船舶由泉州出發時吃水很深。一路售賣瓷器直至航程終點,船舶的載重達到最輕,返程時空船會導致重心不穩,所以為了保證船舶的吃水和自重,水手們在海邊拾取牡蠣殼當作“船底石”運回泉州。久而久之,古泉州港一帶便堆積了無數牡蠣殼,起初并沒有用處,直至明初戰亂年間,人們想出了使用蚵殼建造房屋的好主意。


  經科學考證,蚵殼厝所用的牡蠣殼全部是“舶來品”,泉州當地不生長大型牡蠣,而這些牡蠣的老家可能是東非索馬里沿岸,也可能是東南亞的越南沿海。無論他們誕生于何處,都已在蟳埔村安家百年,也稱得上是一段穿越時空的緣分了,它們靜靜地看著這座淳樸的小漁村,見證著幾百年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

 

本文標題: 世界罕見的民居建筑——蚵殼厝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news/show-9025.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南京市| 成安县| 阳原县| 潮州市| 安阳县| 上林县| 筠连县| 乌鲁木齐县| 双城市| 南丰县| 思茅市| 濮阳市| 密云县| 普兰店市| 阿瓦提县| 阜新| 岚皋县| 共和县| 深水埗区| 定边县| 桃江县| 额尔古纳市| 万州区| 南澳县| 五原县| 普安县| 大名县| 濉溪县| 奎屯市| 额尔古纳市| 眉山市| 台湾省| 安新县| 重庆市| 神木县| 夏河县| 秀山| 宁海县| 阜阳市|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