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屋角的水平投影都是直角。北宋開始,角梁向外加長,角椽也隨之逐根加長,屋角的水平投影呈尖角狀,宋《營造法式》中稱為“生出”,清代稱為“出翹”或“沖”。出翹加強了翼角翹起的效果。
官式做法
屋角處的角梁斷面高度為椽高的三倍左右,椽和角梁的下端都搭在檐檁上。為使角椽上皮逐漸抬高到與角梁上皮相平,以便鋪望板,在屋角處正側兩面的檁上各墊一根三角形木條,宋代稱“生頭木”(清代稱“枕頭木”)。這樣屋檐至角處就出現平緩的上翹(清代稱為“起翹”)。這做法約始于南北朝后期。中國古代建筑翼角上翹的特點,至此形成。
清代官式建筑翼角起翹一般為自正身椽上皮到最末一根角椽上皮升高四椽徑,出翹為角梁外端的正投影長出正身椽三椽徑,工匠術語稱之為“沖三翹四”。
而屋面飛椽,又稱“飛子”或“方椽”。飛椽的頭部尺寸小,尾部尺寸大,傳統匠人在施工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口訣,比如“一飛二尾”或“一飛三尾”,即把尾部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做成斜面壓在檐緣的望板上。
在設計飛椽的長度時要考慮屋面的坡度和檐頭琉璃瓦的重量兩大因素。一般來說明清建筑的飛椽比宋元建筑的飛椽短,也就是說明清飛椽的尾部比早期建筑的尾部長,因為明清建筑屋面舉折陡峭,并且大量使用了琉璃瓦件。
發戧做法
南方氣候溫暖,積雪不多,因此屋角可翹得更高,彎轉如半月,名曰發戧。南式發戧有水戧、嫩戧兩種。
水戧
水戧發戧的雙層角梁和翼角的構造與北方的基本相同,只是屋角(南方叫水戧)向外伸出得多和翹得高。有的甚至不用子角梁,而在老角梁前面加一段彎木頭──弦子戧,使屋角翹起來。這樣,屋檐本身比較平直,但屋角的翹起頗為突出。
嫩戧
南方高大的廟宇和園林風景建筑,大都用嫩戧發戧,屋角翹得很高,出檐很大。嫩戧發戧則較為復雜,其構造主要有下列木構件所組成:老戧、嫩戧、菱角木、扁擔木、彎里口木、摔網椽、立腳飛椽、彎遮檐板、孩兒木、千斤銷、戧山木等。
老戧的安裝,根據建筑形式的不同,其上端(即戧尾)有兩種不同的做法。1.歇山建筑老戧的安裝,其下端安裝于兩側檁桁相交處。
攢尖建筑及重檐歇山的下檐戧角的安裝攢尖建筑及重檐歇山的下檐戧角,其老戧的安裝,下端也是安裝于敲交的轉角桁中。
彎里口木,這一構件的形狀,平面呈彎形,立面呈齒狀、并逐漸升高,故被稱為彎里口木或高里口木。
在老戧兩邊,以出檐椽之上端中線與步桁處戧邊的交點為基準點,各往老戧方向,下端逐根加長,成曲線與老戧相齊,成摔網狀,稱為摔網椽。
因戧角部位的飛椽隨著摔網椽,亦作摔網狀而逐根立起,成曲線與嫩戧相齊,故將該部位的飛椽,稱為立腳飛椽。
和官式建筑屋面要鋪設望板一樣,在立腳飛椽的上面也須鋪設望板,使嫩戧至直挺飛椽間形成一個曲度與該屋面檐口線相同的錐形曲面,因此該望板被稱為卷戧板。
地方做法
除了官式做法,各地地方建筑中融入了地方工藝,發展出了形態各異的屋檐,例如在徽州和馬頭墻、小青瓦結合,在閩南和剪瓷雕結合。
例如,徽派建筑的“馬頭墻”按照等級高低有一階式、二階式、三階式、四階式、五階式的出檐,還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多種座頭。
鵲尾式座頭,即雕鑿一似喜鵲尾巴的磚做為座頭。
“印斗式”座頭,即由窯燒制帶有“田”字、“卍”字紋的形似方斗之磚做“座頭”。
“坐吻式”是由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鰲魚、天狗等禽獸類。徽派建筑講究“千兩銀子八百門”,這樣的“吻獸”也成為古建筑上的標志性構件。
同樣有代表性的是閩南特有的“燕尾脊”,一般認為這種屋頂裝飾起源于唐末五代,按照閩南民間的說法,這種屋脊只有舉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使用,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它在泉州地區民居的使用十分普遍。
注意事項
向上微翹的飛檐構成屋頂的曲線,可以擴大室內的采光面,并有利于屋頂排水,保護屋脊,一些形狀和材料的飛檐還可以起到避雷的作用。
飛檐雖小,基礎形制也比較單一,但飛檐的高低、長短在設計時的火候也很難把握,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同時,飛檐也可以起到顯示建筑等級的作用。一般來說,只有大式建筑或官式建筑中才能使用飛檐,從現存實例來看,大式建筑也有有斗拱和無斗拱兩類,而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才設置飛檐,來彰顯與眾不同的地位。
同時,要注意屋檐和臺基臺明的尺度關系。屋檐檐出一定要超過臺明的四分之一,在清代《營造則例》中對大式建筑、小式建筑的檐出與臺明的關系有詳細的規定,這是為了保護雨水對臺明的侵蝕。
當然,如果利用得當,飛檐就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裝飾效果。例如和鈴鐺搭配,寓動于靜,動靜結合,或者和周圍景觀配合,用來借景和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