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星墩又名落星石,它位于廬山市紫陽堤南二里湖中心,是廬山市地標性建筑和象征性文物古跡。人們常說的落星墩其實就是一座小石島,這座小島的高度約為數丈,縱橫周回大約一百余步,總面積也不過1800平方米,與湖口縣大孤山(又名鞋山)遙相呼應。
落星墩形如星斗浮在水面的,因此古時的人們認為它是墜星所化。《水經注》中記載:“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縣(現為廬山市)便因此而得名。
在五代十國時期,人們變發現這一奇景,落星墩被封為了寶石山,并賜“福星龍安院”于石墩上,又名 “落星寺”。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往后歷代都加以維修;明代又加建亭臺樓閣,如浮玉樓、玉京軒、崗漪軒、清暉閣等等獨具風格的建筑。可惜,后來毀于咸豐年間的兵燹。
多少年前,一顆流星劃過夜空,墜落這片湖中,砰然巨響,點亮了這方水土,賦予此地以靈氣。從此,落星墩像是一方印鑒,成為廬山南麓永遠的標志。或許因了它流星的命運,天涯孤旅,遙途倦客,它又很容易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宋代詩人蔣之奇就用“今日湖中石,當年天上星”來形容他。李白也曾站在星子城南,面向鄱陽湖,發出驚嘆:“樓船若鯨飛,波蕩落灣。”王阮的“島石是處有,星辰曾實無。莊嚴成凈土,怪誕岀浮屠”這里面的凈土、浮屠就是指落星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登臨落星寺,二期中黃庭堅游覽落星寺,應寺僧請求,賦《題落星寺嵐漪軒》詩二首。王安石、黃庭堅、朱熹游此皆有題詠,而王安石的“萬里長江一酒杯”更是千古有名。
它一年只出現一次,在長江汛期是它的四周會被波濤滾滾的江水覆蓋,它變成了一個坐落在水面上的“孤島”。人們對他是看得見卻摸不著。古時的亭臺,尖尖的小塔樓,他好似沙漠里的海市蜃樓,似夢似幻,猶如仙境一般,于世卻獨立。猶如王守仁《游落星寺》中所寫那樣:“女媧煉石補天漏…….衡墮落此湖中。”相傳,這顆明珠是壓在一個巨大的河龜上,隨著湖水的起伏而不斷變化,江水連侵襲卻也無法將它全部覆蓋,就算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災害也無法將他淹沒。
但是倘若你等到了汛期結束之后才來這里的話,你會發現,原本的連綿的湖面早已消失不見,留下的是一片一片草原,人們不用再束手束腳,可以盡情走進去觀賞。綠色連綿不絕的草地,牛羊成群結伴,真的“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幅生機勃勃的景象于矗立中心的歷史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既有歷史悠久的傳承,更是生命的活力。而且經過歲月的洗禮,這這些建筑長出了不少的竹木,因此現在的落星墩變得優雅秀麗
不過,其實落星墩最令人向往的并非是它的美景,而在于它的神秘。只有在長江汛期結束之后,人們才有機會一睹它的風采。不少慕名前來的中外游客都無功而返,他是神秘的水下世界。一般而言,長期浸泡在水中的建筑都無法留存。但是誰也想不到的是,由于當時的建造之人技藝與智慧,塔可以留存至今,令全世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