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建筑的空間規劃及建筑營造是根據帝王的政治活動、日常起居的需要而進行的。宮內的主要政治活動是“朝”,因此宮城營建也圍繞“朝”而展開。《周禮》、《禮記》、《儀禮》等典籍中有“天子諸侯皆三朝”之說,指周制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又分稱治朝和燕朝,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又有《禮記·明堂位》曰: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諸侯三門”,這就是“天子三朝五門”的由來。
「三朝」
明代伊始,
天安門內外為外朝,
午門內被稱為治朝,
太和門內稱為燕朝,
清代燕朝退至乾清門內。
外朝是商議國事、處理獄訟、公布法令、舉行大典的場所,位于宮城南門外易于國人進出的地方;治朝用于君王日常朝會治事、處理諸臣奏章、接受萬民上書;燕朝是君王接晤臣下、與群臣議事及舉行冊命、宴飲活動之處。
「五門」
門在宮城中不僅用做分隔,
還具備樞紐、保安的功能,
史料中王城門制說法眾多,
清代一般認為是皋、庫、雉、應、路五門。
天安門(皋門)
中國自周代開始確立了天子“三朝五門”的宮室制度。以五道門將皇宮分為3個不同的行政區。每一個朝代就按著實際需要而定。在這里,“天安門”就相當于皋門,皋者,遠也。皋門是王宮最外一重門。今天,天安門與正陽門之間的范圍辟為著名的天安門廣場。
端門(庫門)
“端”,有端正恭謹的意思,寓意莊嚴恭敬,庫亦有“藏”之意,庫藏儀仗所需配備。
午門(雉門)
午門之內便是宮池范圍。
太和門(應門)
太和門為大朝之門。應者,居此以應治,是治朝之門。太和門之內便是大朝所在范圍,明朝皇帝在此“御門聽政”。
乾清門(路門)
路者,大也。路門為燕朝之門,門內即路寢,為天子和嬪妃燕居之所。清朝皇帝在此“御門聽政”,乾清門后便是大內禁宮所在。
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民國后改名中華門),意義上有點和大家熟悉的凱旋門相近,在明代代替乾清門稱為五門。凡國家大事如出征回朝等皆循此門進出,地位十分重要,偏偏卻是整條街中軸線的主要大門之中最低矮、也最樸素“謙虛”的門。中國傳統營造法則往往將“立面”作為較次的考慮,富麗堂皇是戶內的事。清代入城時,將“大明門”的匾額反過來,寫上“大清門”的字樣就應付著用,似乎對進駐中原還是有點保留,結果一直沿用了200多年。
建筑學者認為以中軸線的整體節奏變化來看,大清門的含蓄是采取先抑后揚、先平淡后激昂的手法,在心理上,一步步走向氣勢懾人的壯麗皇宮。四方貢使若是循國禮由大清門入宮,必須徒步1.5千米,穿越五重大門,走過幾個進深不同的廣場,才到達太和殿廣場,這便是傳統中國宮殿“天子三朝五門”的威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