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剪紙是依附于滿族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在藝術上具有自己特定語言和風格的剪紙藝術,這是一種承載著長白山一帶燦爛而厚重文化的民間藝術。經過數百年發展,滿族民間剪紙已成為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民間藝術。
滿族剪紙的起源
滿族剪紙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起源于滿族的原始宗教——薩滿教的影響。滿族人民在他們的剪紙作品中表達了他們對自然神邸的敬畏、對始祖神的感恩情懷以及對在祖先神的護佑下繁衍昌盛的美好憧憬。歷史上游牧、山林民族聚居的醫巫間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多以動植物圖騰和女始祖神“妮她人”為主要內容,多以直線為主、曲線為輔,形象簡潔,不拘于形似,抓住對象的基本特征,或運用大膽夸張的手法形成獨特的地域、民族特色。在民族民俗生活中,剪紙是祭祀、節慶活動不可缺少的烘托氛圍的文化符號,像過年時的窗花、掛箋、婚禮上的喜花、生命樹等,也是日常用品和服裝、鞋帽的裝飾圖樣。
剪紙是一種在紙上剪出來的畫,人們將剪好的圖案貼在門框、窗子、桌子、柜子上等,以表達自己的喜樂、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們又稱之為“剪畫”或“窗花”。琿春滿族剪紙作為滿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既不同于我國南方民間剪紙的纖巧秀逸風格,而又在北方民間剪紙中獨具滿族特色。
滿族剪紙歷史悠久,風格古樸,具有造型簡練、典雅、粗獷豪放、渾厚之特點。為使這一民間藝術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從1987年開始,琿春縣文化館將“楊泡剪紙”納入到定向管理項目之一,派抓人負責這項工作,在松林村辦班輔導,從幾個民間藝人發展到全村,普及到全鄉,乃至全市。
1990年2月,楊泡滿族鄉民間剪紙協會和琿春市剪紙協會相繼成立。同年8月25日,舉辦了“第一屆剪紙大獎賽”,上千余人參與作品展示,作品1200多幅,楊泡滿族鄉還被延邊州文化局命名為“剪紙之鄉”。1991年,琿春市剪紙協會組織剪紙藝人參加“首屆中國民族民間剪紙大獎賽”,一舉獲得開門紅。有21名作者的作品入選。同年7月,琿春滿族剪紙被特邀赴京參加“首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展”,藝人蔡景珍現場為到會領導和藝人表演,受到國內外剪紙愛好者的一致好評。琿春楊泡“剪紙之鄉”名氣為之大振。2008年,琿春楊泡滿族剪紙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剪紙這種在琿春傳承的古老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青春。
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楊泡滿族剪紙進一步發展壯大,剪紙這種民間藝術由松林村發展到楊泡全鄉,乃至琿春全市。通過剪紙藝術這項活動不僅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而且進一步加強民族之間的團結,為今后充分發掘滿族其他傳統文化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