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建筑對于每個細節都很有講究,大的說從整體建筑的風水坐向,陰陽向背,山形地貌,小的講門院廳堂、梁檐脊墻、門窗柱基,可以說處處都有我們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體現。
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一花一草,隨處能見到古人對于風水格局、儒家思想、藝術審美的追求和呈現。同時,基于封建社會的背景之下,古建筑在很多細微之處,禁錮幾千年的禮儀規制也能看到它的影子。好的、科學的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一些愚昧的東西,則要廢棄。
臺階可以說隨處可見,建筑門前,各大景點,到處都是,現代社會的臺階,一般來講沒有太多的約束,重點是因勢而造,考慮的是人行走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對于大門口(正屋門口)的臺階,古代則不同的詮釋,臺階的型制和級數是有限制的。
踏跺,也叫踏步。漢族古建筑中的臺階,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置于臺基與室外地面之間,宋稱“踏道”,清代叫踏跺。它不僅有臺階的功能,而且有助于處理從人工建筑到自然環境之間的過渡。古代臺階的數量多為單數,單數為陽數,包括1、3、5、7、9,數字越大,等級越高。
在皇宮的正殿,臺階分為三路,中間的一路臺階叫陛,皇帝的尊稱“陛下”即由此而來.中間臺階的當中還有一條陛石,上面雕刻著龍風云紋,那是帝、后通行的紅地毯——御路。有的高規格的殿堂,中間臺階也有設置這條“御路”,以示尊貴。這個御路踏跺/臺階,就是古代等級最高的臺階了,像故宮的太和殿,建筑下方是臺基,也就是在整個空曠地,在建宮殿前先整好臺基,然后在臺基上建宮殿,光是臺基就有三層,第一層臺基的臺階有21級,第二第三層臺基的臺階有9級,總共39級的三層臺階。因為9是陽數之最,最能代表帝王九五之尊的威儀。
御路踏跺:一般用于皇家宮殿與皇家寺廟建筑,這種臺階中的斜道又稱輦道、御路、陛石,坡度緩,是用來行車、抬龍輦的坡道【古代帝王進出宮殿坐龍輦】,通常與臺階形踏步組合在一起使用,稱為御路踏跺。
皇帝的龍輦,就像現代富豪的名車一樣,不僅名貴異常,而且還有多個型號。清代乾隆年間,皇帝把原來的五輦改為五輅。去不同的場合,走不同的路,甚至不同的天氣和季節,都有完全不一樣的出行方式。在紫禁城內,皇帝出行就選擇輕便的步輿;去郊區巡游就乘坐玉輦;去祭祀和太廟祭拜,就要乘坐金輦。
所以,為了滿足皇帝出行的需求,宮殿正門口的踏跺/臺階,必須配合皇帝的出行代步工具,同時也是帝王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大清會典》中對于不同級別的官員的住宅家門口的臺階級數是有明確規定的,上述御路踏跺使用九級臺階,九級是只有皇帝家才可以使用,并且5尺左右的臺基,遠看高達威嚴。
一般用于宮殿與寺廟建筑,這種臺階中的斜道又稱輦道、御路、陛石,坡度很緩,是用來行車的坡道,通常與臺階形踏步組合在一起使用,稱為御路踏跺。用來鋪設御路的石塊就叫做“陛石”。既然是鋪設御路,所以石塊都是漢白玉或大理石之類比較珍貴的石料。石塊表面還雕飾有各種精美的紋樣,尤其是龍、云、山、海之類最多。
垂帶踏跺:垂帶是踏跺兩側由臺基至地面斜置的條石。有垂帶的臺階稱為垂帶踏跺,這種臺階須在下面放置一個稱為硯窩石的較長的條石,以承托垂帶,硯窩石(象眼石)上表面較地面略高或與地面齊平。垂帶踏跺之下還鋪有一層石板,叫“土襯石”。垂帶踏跺一般位于屋子正中的階下。但宋代以前,建有兩座垂帶踏跺,東邊的叫東階,供主人行走;西邊的叫西階,供客人行走。
根據官階品級,垂帶踏跺/臺階的級數也是根據住宅主人的官階品級而定。
普通官員按以下規定:六品七品員住宅門前臺階不能高于二級,五品門前臺階不能高于三級,以此類推。
如意踏跺:臺階不做垂帶,踏步條石沿左、中、右三個方向布置,人可沿三個方向上下,這種臺階稱為如意踏跺。一般用于較大的建筑,人流量較大的門口的踏步,也用于住宅和園林建筑,方便人流從三個方向進出。
硬碴石踏跺:是一種不砌臺階,而用有板或磚頭鋪成的斜面。為了防滑,在斜石面上鑿刻出水平的模紋,猶如搓衣板。一般用于室外高差較小的地方。
從等級上看,御路踏跺高于非御路踏跺,垂帶踏跺高于如意踏跺。
現代建筑中,雖然也有基本的建筑設計通則,但沒有特別的等級規定,因地制宜,包括臺階級數和形制不會拘泥于某種框架,舒適安全為主,臺階高低適度,不絆腳、不費勁是臺階建造的基礎,臺階也是道路的一部分,只要風格不會與周邊建筑物格格不入即可
看看農村鄉下古建臺階,有沒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城市里生活久了,有空到鄉下走走,看看那些古建,感受古人生活的淳樸和自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