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面是小青瓦和琉璃瓦最常見的用途,屋面瓦作也是建造屋面的最后一道工序,本期推送就為大家介紹底瓦、官式建筑筒瓦和民居蓋瓦的營造知識。
瓦作一般在苫背層上進行,瓦作所用的灰漿一般以摻灰泥為主,但也有用麻刀灰的,常見于重要的宮殿建筑中。摻灰泥是潑灰與黃土拌勻后加水,再悶8小時以后的成品,一般灰與黃土的體積比為3:7至5:5。由于摻灰泥中有硅酸鈣,其物理性能優于以碳酸鈣為主的白灰,但白灰也有不易生長雜草的優勢。
分中、號壟
分中、號壟、排檐頭瓦當是瓦作的第一步工作。分中是確定屋面幾個關鍵位置的定位,號壟是將檐頭確定的瓦壟位置平移到屋脊處,排瓦當是沿屋檐依照分中位置確定其余瓦壟的位置。
“底瓦坐中”是明清官式建筑的重要法式,絕大部分建筑都遵循這一原則。確定了屋面底瓦之后,由兩山面博縫板外皮向內反約不到兩個瓦口的寬度,這就是兩邊瓦壟的位置。
傳統的硬山和懸山建筑的排法最為簡單,歇山和廡殿建筑要注意前后坡、撒頭和翼角的起始點。排瓦當又要注意定瓦口和排瓦口。定瓦口即確定瓦口的寬度,一般筒瓦屋面的瓦口以走水當(底瓦壟寬)略大于底瓦寬的1/2,然后依照這一距離排瓦當位置,如果排不出整數的“好活”,應該調整幾處“蚰蜒當”(底瓦之間的距離)的寬度。
不論哪種屋面,在鋪設底瓦時,灰(泥)的厚度一般為4cm。底瓦應窄頭朝下,從下往上依次擺放。底瓦的搭接密度應能做到“三搭頭”,即每三塊瓦中,第一塊與第三塊能做到首尾搭頭。“三搭頭”是指大部分瓦而言,檐頭和靠近脊的部位則應“稀瓦檐頭密瓦脊”,鋪設的順序,一般由兩端脊向中間。
檐頭勾滴
一般來說,無論屋面的灰漿種類,檐頭勾滴都用麻刀灰,且蚰蜒當處的麻刀灰要充實飽滿,以便扣上勾頭瓦后能夠堅固穩定,傳統上也有用釘子從勾頭孔洞內插入灰漿中的做法。
檐頭勾滴需要兩道線,一道拴在滴水尖端,滴水瓦的高低和出檐均以此為標準,第二道線是鋪設邊壟時拴好的檐口線,勾頭的高低和出檐以此為標準。一般滴水瓦的出檐不超過自身長度的一半,勾頭出檐為瓦頭的厚度。為操作方便,也有將鋪設檐頭勾滴和底瓦同時進行的。
底瓦
每壟瓦拴好瓦刀線之后,從檐頭滴水向上鋪設,如用摻灰泥瓦,還可在鋪泥(“打泥”)后再潑上白灰漿,此做法為“坐漿瓦”。底瓦灰(泥)的厚度一般為4厘米。
清代《工部營造則例》規定瓦的密度是“壓七露三”,即3/7露出,其余被上一片瓦壓住,但為了減輕屋頂重量并節省用材,一般以“壓六露四”為準,同時按照“稀瓦檐頭密瓦脊”的原則,檐頭的三片瓦一般是“壓五露五”,屋頂的三片瓦可達到“壓七露三”。
擺好底瓦以后,要將底瓦兩側的灰(泥)順瓦翅用瓦刀抹齊,不足之處要用灰、泥補齊,“背瓦翅”一定要將灰泥“背”足、拍實。“背”完瓦翅后,要將蛐蜒當用大麻刀灰塞嚴并拍實,叫做“扎縫”,扎縫灰應能蓋住底瓦壟的瓦翅,這是防止木構件糟朽的重要工序。
蓋瓦
琉璃瓦的蓋瓦即筒瓦,蓋瓦灰應比底瓦灰稍硬,在講究的蓋瓦泥上也常常打上一層月白灰,稱為“馱背灰”。同時,蓋瓦不要緊挨底瓦,它們之間的距離叫“睜眼”,睜眼高應不小于筒瓦高的1/3。蓋瓦前端的熊頭朝上,從下往上依次安放,熊頭上要掛素灰,即“熊頭灰”(又叫“節子灰”)。熊頭灰一定要抹足擠嚴。蓋瓦壟的高低、直順都要以瓦刀線為準。
每塊筒瓦的尾部都有一個舌片似的榫頭,稱“雄頭”,它用來與上面的另一塊筒瓦相接,這樣既可以加強連接又可以防止漏水。與板瓦不同的是,筒瓦之間相接不是靠相互疊壓,而是用泥灰密封粘勞,同時也可以防止瓦片下滑。
捉節夾壟
將瓦壟清掃干凈后用小麻刀灰在筒瓦相接的地方勾抹,這項工叫“捉節”,捉節夾壟的灰漿顏色因琉璃的顏色不同而不同。黃色琉璃瓦摻紅土粉,綠色或其他顏色要用老漿灰。用夾壟灰(摻入顏色的)將睜眼抹平,叫“夾壟”。夾壟應分糙細兩次,操作時要用瓦刀把灰塞嚴拍實,上口與瓦翅外棱抹平,同樣叫做“背瓦翅”。夾壟要多次趕軋,保證灰漿不會蓋住瓦翅,多少恰到好處。
筒瓦和合瓦屋面
筒瓦和合瓦屋面是不用琉璃的小式建筑的屋面,工藝較琉璃瓦屋面簡潔,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琉璃瓦屋面有“勾瓦臉”和不勾瓦臉兩種做法,但筒瓦與合瓦屋面必須要勾瓦臉。
勾瓦臉是在底瓦鋪好之后用素灰勾抹瓦的連接處,或者在擺瓦之前就用灰打在瓦的邊棱下,這樣可以防止雨水從瓦的搭接處回流造成的問題。傳統觀點認為勾瓦臉會阻礙苫背層水分的蒸發,但在工期之內保證了苫背層的干燥或者在望板之上使用防水材料的話,勾瓦臉是很必要的。
合瓦屋面是底瓦和蓋瓦都用板瓦的屋面,常見于小式民居,為了方便走水,底瓦常比蓋瓦大一號,蓋瓦和底瓦之間的“睜眼”不應過大,一般不超過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