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塔位于瀘州市江陽區報恩塔文化廣場,俗稱瀘州白塔,是瀘州市重點保護的文化古跡之一,其特有的“白塔朝霞”為“瀘州八景”之一。報恩塔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為瀘南安撫使馮楫為報母恩而建;歷經明弘治年間、清光緒四年(1878年)、1985年三次維修,大體輪廓保持原狀。
報恩塔建筑構造特點
立面
報恩塔坐西向東,寓西方極樂之意。磚石結構,雙檐七級樓閣式,通高32.16米,塔身呈八邊形,層層上收,107級踏道經塔心盤旋至頂,塔內有90龕256尊深浮雕石刻造像。塔建于平臺之上,平臺始立八角形塔座,最下為須彌座,則其上枋之下用梟混,“而梟混之使用,最早也過不了五代末期”。其上有勾欄、斗拱及平座一圍。塔基八邊形,每邊長4.1米,底層直徑10米,高4.5米,塔身呈八邊形。因宋代“八卦方位圖式出現,凡事要與八卦相附合。”
塔的平面由四邊形轉向有四正四維的八角形,所以宋代以后塔的平面基本以八角形為主。八面八角,象征八方,連同上下共“十方”,都是光明凈土。外觀上,從第四層起,層高和層寬均有遞減,全部輪廓,微有卷殺,外觀至為勻妥秀麗。塔基和底層裝飾華麗,除了隱出椅柱,闌額、斗拱、門、窗外,還飾以天王、力神、塔幢和各種裝飾紋樣。與北魏等早期簡樸而具有若干外來影響的形式有很大的區別。塔底層四門四龕,正東西南北四面開窟造象,甬道兩壁開小龕內置馮楫建塔事跡造像,其它四面各有浮雕。
塔身
塔身八角隅設仿木圓柱倚墻,而“圓形依柱用在磚塔,唐以后盛行,圓柱之上有額枋,其在角柱出頭處斫齊”。蓮瓣裝飾束腰柱頭,用平板枋承攢斗拱。斗拱出兩跳華拱,角柱上的轉角鋪作。在大斗之旁,用附角斗,補間輔作一朵,用四十五度斜拱。塔各層各隅砌圓柱上施闌額,闌額之上為磚砌斗拱,各層斗拱之上用菱角牙子出檐。
報恩塔從底層到第三層上下檐口出檐基本相同,第四層到頂層,上檐出檐則明顯小于下檐,斷面微凹,層層上收。檐下的裝飾內容,如仙靈鳥獸,山水花木,吉祥文字,幾何圖案,如第二級檐下浮雕吉祥靈獸,文房四寶等裝飾。第三級下施豬、牛、羊、犬和農田山林圖像,為報恩塔增輝不少。
塔頂
塔頂以蓮座立金屬剎,剎基東南,西南,西北,東北有四尊銅鑄力士像。剎由基座,束腰蓮臺,覆缽相輪,華蓋,寶光,圓光,仰月等組成,與宋代流行塔剎式樣基本相同。報恩塔相輪五重,中國塔剎相輪皆為奇數層,究其原因,實為“天在上,是圓的,向高發展用天數”。
形制
報恩塔外觀極具密檐塔的特征,塔內穿心柱式踏道,似有保持唐以前的古意,穿心柱為八邊形,共有107級踏道經塔心盤旋至頂。
報恩塔在建筑形制上有其特殊之處,重檐八角七級塔,甚為奇異。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座佛塔與之相同。塔高不過三十米竟出現十三層檐子,使用重檐使其極似密檐式塔,內部實際為七層,有的部位一層高卻占了兩重檐子,工匠采取這樣的處理方法可以使他的高聳感加強。
報恩塔對我國古代建筑史、佛教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它反映南宋佛教臨濟宗在川南的發展情況,對研究宋代川南地區建筑工藝技術水平提供實物資料。報恩塔還留下了惲代英等先烈們的革命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