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親王府,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為納蘭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親王奕譞成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醇親王家族是清末王族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一支,因為光緒、宣統兩個皇帝都出自這個家族。醇親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醇親王府的由來
這座醇親王府位于后海北沿44號,最初是清康熙年間大學士納蘭明珠的宅邸。嘉慶皇帝在位時將此宅賜給了他的弟弟成親王永瑆。按照清代的制度,王府和大臣宅邸的建筑有許多區別,成親王按照王府規制,進行了大規模重建、改建工程。由于成親王的爵位不能“世襲罔替”,也就是當始封王去世后,每向下傳一代,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當降到第四等爵位貝子時,王府由內務府收回,待傳到第七等或第八等爵位時,終止世襲。同治年間,此宅便被內務府收回,不久便成了醇親王奕譞的王府。由于奕譞排行第七,這座王府也俗稱“七爺府”。
由于同治皇帝死后無子,慈禧太后選了奕譞的次子載湉入繼帝位,年號光緒。為此,慈禧特下優詔給醇親王世襲罔替的待遇,當奕譞去世后,他的五兒子載灃便順理成章承襲了醇親王爵位,仍住在這里。1908年,光緒皇帝去世。光緒皇帝也沒有兒子,載灃的兒子溥儀成為皇位繼承人,年號宣統,他就是清代的末代皇帝。由于溥儀年僅3歲,載灃便被任命為監國攝政王,所以這座王府在當時又被稱為“攝政王府”。
該王府坐北朝南,東部為府邸,西部為花園,花園部分現為宋慶齡故居。府邸建筑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是主體建筑,自南而北建有街門、外院、王府正門、銀安殿、配樓、后院、神殿、神庫、佛堂等建筑,這些建筑都較高大,顯得雄偉莊嚴,但不適合生活居住,只是各種慶典時在這里舉行儀式,例如每月都要在神殿舉行一次非常隆重的祭祖大典,現為國家宗教事務局。
西路為生活居住區,自南向北有“寶翰堂”、“九思堂”、“思謙堂”三個院落。“寶翰堂”又名“大書房”,北房五間,載灃當年用作客廳及書房。1912年9月11日,孫中山到醇親王府訪問載灃時即在寶翰堂會晤。孫中山希望載灃在五族共和的基礎上攜手合作,致力于國家富強。孫中山的傾心長談,對載灃后來選擇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九思堂是住宅的正院,是第一代醇親王奕譞夫婦居住的地方。九思堂這個堂名是奕譞題寫的,反映出他謹慎小心的處事原則。后院思謙堂為第二代醇親王載灃夫婦的居住地。
東路建筑數量較少,前為任真堂,被稱為小書房,是家中子第讀書的地方,供有“至圣先師孔子”的牌位,后為樹德堂,溥杰先生曾在此居住。
前面講到,末代皇帝溥儀是載灃的兒子,是在這里出生的,于是這里成為“潛龍邸”,潛是潛水艇的潛。按照清朝的制度,“潛龍邸”不允許其他人居住,只能改作宮殿和廟宇。因此,載灃也應該遷出這里,另建王府在中海集靈囿,可是還不等新王府建成,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宣告結束,載灃也就沒有搬家。
新中國成立后,兩次對王府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保養,使它成為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2006年該王府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