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貢院,絕對是一個一腳踏進來,就能心如止水的地方。且不說古槐深幽、修篁蔥郁。只看青磚灰瓦的柱廊式建筑,雖飛檐斗拱,卻不奢華;雖線條簡練,卻并不刻板……似有一種潛在的威儀,迫使你斂步收聲,靜觀默賞。
建于清代中期(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的定州貢院,是北方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貢院。
定州古稱“曲陽”,與現在的曲陽合為一縣,自明朝就隸屬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真定府還管轄新樂、無極、深澤等縣。一開始,每逢歲科文武兩考,居住在定州區域內的考生,都要到真定府應試。由于當時交通不便,這樣遠距離往來,考生們參加考試非常不方便。定州知州王大年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經請示約請鄉紳捐款,創建了定州貢院。
曾經的定州貢院,建筑群規模宏大,呈中軸式布局。貢院,設有文武兩科考場。文場座北朝南依次為影壁、大門、二門、魁閣號舍、大堂、二堂、后樓;武場位于東部,有演武廳、文昌宮、后宮等建筑。由于年代久遠,現僅存文場部分的影壁、二門、魁閣號舍、大堂、后樓共五座建筑。
這里進行的考試,是從童生中選取生員的考試,俗稱“考秀才”??夹悴?,是讀書人向仕途邁出的第一步。當年,不知有過多少年輕人走過這道門,決定了人生命運。
供奉著魁星神像的“魁閣號舍”,是貢院的主體建筑,也是文場的正式考試場所。赤發藍面、怒目獠牙的魁星,是天庭里的主考官。他單腿立于鰲頭之上,另一腳向右蹺起,如大彎鉤;一只手捧斗,另一只手執筆,寓意“魁星點斗”朱筆點狀元——整個形象就是取自“魁”字的會意。望著這尊趾高氣揚的神,似乎可以想象到學子們在其腳下俯首低眉、誠誠惶誠恐的模樣。
定州貢院·魁閣號舍
近三百年前,每逢考期,都有上百舉子在這里奮筆疾書。從童生到生員,再到貢生、進士,進士的第一名才是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魁閣……士子們的科考之路何其漫長。只有經過層層跋涉才能高中——魁閣號舍最南面的明間,層層屋檐如鴻燕展翅高飛,其中正是寄寓了這層含義。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式,是定州貢院一絕。
號舍可容納百名考生。號桌、號凳,按千字文“天、地、玄、黃……”編號,考生各自對號入座。開考之后,號舍有兵丁嚴密把守監視。如發現有來回走動、丟紙條、說話等行為,立即扣考,嚴重的還要木枷示眾。
自有科考,便有作弊。而且,作弊的手法千奇百怪。有人將歷代科考作弊手段歸結為:結朋、行卷、懷藏、代筆、授意、繼燭、飛鴿傳書等十余種。
這里只展示了一件用蠅頭小楷謄滿四書五經的馬甲——對此,我有些狐疑:如果當時的考試環境真是如此,這小抄怎么打?眾目睽睽之下,能隨便穿脫衣服嗎?
抄滿四書五經的馬甲
整個清代,在定州貢院中舉的文武舉人達227人之多,其中不乏名旺一時的時代精英。如歷經順治、康熙兩朝,人稱“有事無事奏三本”的清代名臣郝浴,就是先在定州貢院考取貢生,后又進京參加考試的。他于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曾歷任刑部主事、湖廣道御史,還曾以欽差大臣身份巡按四川。再舉一例,清末民初頗負盛名的“天下第一循吏”王瑚(馮玉祥的老師),也是23歲在定州貢院得中后,進京考取進士的。
古代考生的試卷
上午開考,當天下午,考生們就陸續開始交卷,直到傍晚才清場??脊偈杖≡嚲砗?,封存在號舍之后的大堂里。
大堂后面的樓,是考官們的宿舍。兩側耳樓,用于臨視文場東西兩側,以防止場外作弊。
當時,除了定州塔外,定州再也沒有其它高層建筑了,所以來自不同地區的文人雅士們常會聚集于此,登城賞景,題師會友,故稱之為“攬勝樓”。
攬勝樓
“攬勝樓”上特殊年代留下的印記,見證了貢院的經歷。據知情者透露,上世紀七十年代,這里曾被電器設備廠占用。魁閣號舍曾是廠子庫房,變壓器、銅線包堆得到處都是。
當然,隨著科舉制度壽終正寢,貢院在此之前早已被改作他用。在此必須提及一點:1926年,中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選擇定縣作平民教育實驗區,在此開展了大規模的鄉村建設與改造的社會實驗,一時成為中國社會改造的樣板之一。當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的辦公地址就設在定州貢院,可同時容納上百人的魁閣號舍,就曾被“平教會”當做講堂使用。
而今的定州貢院,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定州文物部門長達六年的修繕復原,已成為該市重要的旅游資源之一。
“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終身”。在中國漫長的科舉取士進程中,學子們只能從這座獨木橋擠進官場。在這座獨木橋上,每個人必須拼盡全力。貢院,作為科舉考試的考場,似乎是相對公平的地方。它的存在,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把住官場入口。因此,不管朝代更迭,貢院永遠是讓人肅然起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