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水發展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從歷代古建筑中不難看到風水學發展應用的痕跡。中國文化傳統講究“天地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相輔相成、協調統一,這與風水學的主張是一致的。
風水學的科學性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爭論的焦點,雖然現代環境、空間、生態、心理等科學在一定程度上與一些風水理論不謀而合,但風水學中的很多玄學理論仍然充滿神秘的色彩。對待風水學的態度應當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好象有不少建筑師也在研究風水,但他們是因建筑設計所需去研究,并非認真地將“風水學”當作一門獨立學術。
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的風水觀念實際受到中國傳統的儒、道、釋諸家哲學以及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是綜合了中國文化的產物。
在建筑思想上,中國古建筑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態,但是也同時限制了建筑的發展。同時“天人合一”思想同樣體現在中國古建筑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建筑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
注重建筑,城市選址;建造時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園林體現尤其明顯,強調風水。古代建筑,雕梁畫棟,墻壁亦往往作圖畫。戰國時期畫事頗盛;漢時宮室,亦多有畫人物故事,善惡畢背,以昭鑒戒;后世所畫則多山水。
相對于西方古建筑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筑是獨立的機構體系,以木結構體系為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筑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復雜的建筑空間等。
不過,中國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筑和金屬建筑,如《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匱,皆為國家藏書之處。”;如《水經注》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磚石結構多用于塔式建筑。金屬建筑以銅為主,著名的銅建筑實例有北京頤和園寶云閣、湖北武當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宮金殿。
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采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梁、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筑由奇數間構成,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筑。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臺基、屋身、屋頂。
其中官式建筑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頂的形式按照等級分為:單坡、平頂、硬山、懸山、廡殿、歇山、卷棚、攢尖、重檐、盔頂等多種制式,又以重檐廡殿為最高等級。
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臺基,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現廣闊空。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筑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復雜的圍合形式。
如上所述,古建筑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筑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并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