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甪端"讀成“角端”,這也是對的。為什么呢?因為《辭源》里有:“甪”本為“角”字,“角”本有“祿”音,“甪”為“角”字省筆而產生的。
那么,這個甪端是何方神獸呢?
甪端和它的兄弟麒麟一樣,屬于我國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其外形怪異,頭上有一犀角、獅身、龍背、雙耳,二目圓睜,口微張,熊爪、魚鱗、牛尾,足下踏蛇(明代款有)。
故宮博物院藏《清宮獸譜》對甪端形象記載如下:“角端,似豬,或云似牛,角在鼻上。出胡林國。《宋(書)符瑞志》曰:角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圣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耶律楚材謂為旄(毛)星之精,靈異如鬼神。”
《清宮獸譜》記載的耶律楚材又是怎么回事?
據《元史》卷1《太祖紀》、卷146《耶律楚材傳》記載:“甲申,帝至東印度,駐鐵門關。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者曰:汝主宜早還。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1398年12月,成吉思汗率領強大的蒙古騎兵攻打印度,部隊攻到印度河,遙見河水蒸氣磅礴,日光迷蒙。將士們口干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忽見河濱出現一大怪獸,發出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瑞獸名叫角端,是上天派來儆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盡早班師。成吉思汗于是奉承天意,沒有行進,回馬班師。也就是說,甪端作為瑞獸兼神獸,在歷史上曾作為成吉思汗停止攻打印度的主要原因。
而實際上有學者認為,成吉思汗應該遇到的是亞種“奧卡狓”(四肢細長,形如長頸鹿,肩高約1.5-1.6米,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動物之一,僅分布在非洲扎伊爾東部的熱帶雨林地帶)。由于該異獸極為罕見,耶律楚材乘機借此講出“角端”故事,以作為成吉思汗班師的“合理性”理由(王廷頁:《“角端”與成吉思汗西征班師》,見《史林》2004年第6期,頁108-113)
那么,紫禁城的宮殿里,為什么要在寶座前放甪端呢?
甪端能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有甪端護衛在側,顯示皇帝為有道明君,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之事,做到四海來朝,八方歸順,護佑天下太平。
當然,對今天的我們而言,甪端則是我國古代建筑陳設的代表之一,其反映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及對天下太平的一種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