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距離南昌市約120公里,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被譽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因創辦之早、名師之多、造士之眾、影響之大、文物之豐蜚聲海內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后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江西廬山管理局成立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為正科級事業單位。1996年,廬山作為“世界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書院是其主要景點之一。2019年,該院參觀購票人數為8.53萬人,門票收入為250.17萬元。目前,白鹿洞書院已形成為江西省集文物管理、文化交流、學術研究、旅游觀光為一體的重要窗口。
創辦早
白鹿洞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青年學者李渤(772~831)。唐貞元年間(785~804),李渤隱居這里讀書,養一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加之這里四山環合,一水中通,深幽寂靜,俯視如洞,故名白鹿洞。長慶年間(821~824),在韓愈的鼓勵下,李渤放棄隱士生活,出任江州(今九江)刺史。為紀念他青年時代在此讀過書,李渤在此廣植花木,建亭、臺、樓、閣。之后,這里成了四方文人墨客讀書賦詩、聚會往返的場所。至今,白鹿洞書院還存有紀念李渤等人的先賢祠和石雕白鹿。
書院內現存石雕白鹿
南唐升元四年(940),開國皇帝李知誥在此“建學置田”,號“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命國子監九經教授李善道為洞主,使之成為與金陵(今南京)國子監齊名的官辦高等學府,此為白鹿洞書院辦學之始,至今已有1080年的歷史,比英國牛津大學(1168年創)早228年,比英國劍橋大學(1209年創)早269年。
名師多
白鹿洞書院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由政府于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其師資之雄厚不難想像。
朱熹重建書院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朱熹還禮聘當時著名的哲學家陸九淵(陸象山)來到白鹿洞書院講學。
書院內的朱熹銅像
李燔任堂長
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4~5月間,青年黃干、胡泳等10多人來廬山交游,建流芳橋,邀請南宋大教育家李燔(1163~1232)來此講學《乾》《坤》,后來當地郡守邀請李燔擔任白鹿洞書院堂長。李燔在書院講學幾十年,學者云集如潮,他去世后被朝廷追授“文定”的謚號。
李夢陽題寫橫額
明代中期文學家李夢陽(1472~1530)任江西按司提學副使期間,不僅關心書院的建設和發展,還為書院大門題寫“白鹿洞書院”橫額,且寫下了《始至白鹿洞》《白鹿洞》《白鹿洞別諸生》等詩詞傳世。
造士眾
白鹿洞書院與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后又與江西吉安的白鷺洲書院、江西鉛山的鵝湖書院、江西南昌的豫章書院,并稱為“江西四大書院”。
宋朝時,由于朱熹的苦心經營,加之歷代帝王的大力推崇,白鹿洞書院遂成中國封建社會書院教育的圭臬。書院多、規模大,培養的人才自然多。據2018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江西進士》記載,由于白鹿洞書院等書院教育興盛,宋代江西有登科進士5534人,占全國進士總人數19259人的28.73%,高居全國第一。
在元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大的發展與維修,明初《永樂大典》總纂解縉說:“白鹿洞在元尤甚。”
明正統三年(1438),南康知府翟溥福率官紳重建書院,奠定了明清以后書院的規模與基礎。明弘治十年(1497)前后,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時期,有房屋360間,亭閣24座,橋梁5座,牌坊2座,生徒527人,學田3000多畝。100多年后的明天啟二年(1622),主持白鹿洞書院、重修《白鹿洞書院志》的李應升描述其盛況:“一時從游者千里應之,其成名于世者指不勝屈。”
清嘉慶道光間刻匯印本《石園偶錄(二卷)》作者余成教形容其盛況:“名公巨卿,鴻才俊彥,多出其中”,可見其在清朝也培養了眾多人才。
2018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江西書院》記載,自南唐到晚清,白鹿洞書院培養出狀元3人,進士約200人,舉人、秀才不計其數。先后走出了如南唐狀元詩人伍喬,宋末宰相、民族英雄江萬里,宋末名將、軍事戰略家余玠,明末著名科學家宋應星,清代嘉慶朝狀元、軍機大臣戴衢亨等英才名士。
中國歷代狀元柱
影響大
千百年來,白鹿洞書院歷任負責人篳路藍縷,接續奮斗,使該院雖歷經滄桑與坎坷,但屢毀(據志書記載,書院先后兩次被毀于兵火)屢建屢修,為傳播文化、發展教育、繁榮學術、培訓人才做出了卓越貢獻。其影響之大在不同時期都有反映。
在南唐時,中主李璟親自到此視察,后主李煜增撥學田給學院用以其養士。
宋朝時,多位皇帝對其關心支持,朱熹苦心經營。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宋太宗從江州知州周述之請,下詔頒發國子監印本《九經》于洞,并賜院額懸掛。咸平五年(1002),宋真宗命有司修葺書院并詔塑孔子及“十哲”像于大成殿中。南宋孝宗為其頒賜“白鹿洞書院”匾額,宋理宗不僅親自視察書院,而且親書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即《白鹿洞書院學規》)并頒行天下。
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朱熹明確了教育的目的,闡明了教育教學的過程,提出了修身、處事、接物的基本要求。雖然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論語》《孟子》《禮記》等典籍中就已經出現。然而,把這些儒家思想匯集起來,用學規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較為完整的書院教育理論體系,成為后世學規的范本和辦學準則,使書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發展軌道,不僅對于官學教育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后來它傳至海外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一帶,譽享海外。
朱熹親訂的《白鹿洞書院學規》節錄
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陸九淵來洞講解《義利之辯》,朱熹聽了為之揮扇,學生聽了為之感動涕淚,為此也廣開講學傳道和學術爭鳴的良好風氣,成就了陸九淵演講大師的歷史地位。事后,朱熹還請陸九淵將講稿寫成《白鹿洞書堂講義》,并親自題跋,命人將此《講義》刻于石碑之上,作為學子必讀之物,以志不忘。現在,許多人仍然喜歡駐足于此碑文前細細品讀。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南康路總管陳炎酉等倡修學院;十幾年后,郡守崔翼之置田給書院。明、清時期,書院走向輝煌。
明正統三年(1438),南康知府翟溥福率官紳重建書院,奠定了明清以后書院的規模與基礎,使學院占地達3000畝。
清康熙年間,康熙帝頒賜“學達性天”匾額和《十三經》《二十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書》《周易折中》《性理大全》等儒家經典給白鹿洞書院。乾隆帝詔令“各地書院酌仿朱熹白鹿洞規條立儀節,以檢束身心”,又賜御制詩、賦各一篇及“洙泗心傳”匾額于洞中。由于官府的大力倡導與弘揚,士紳的慷慨解囊與資助,白鹿洞書院盛極一時。清代文學家、金石學家,曾任江西按察使的王昶說它是“天下書院之首”。
2019年12月12日,九江市政府發起主辦的“國學傳承,千年白鹿”系列國學活動在白鹿洞書院開幕,此次活動匯集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的著名專家和學者,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是近年來白鹿洞書院承辦的學術交流活動之一。
文物豐
紫陽學接千年統,白鹿名高萬仞山。
白鹿洞書院現存有宋元以來的摩崖石刻50余處,有明清以來的碑刻150余塊,先賢編纂的《白鹿洞書院志》8種版本,保留有名人匾額、楹聯50多副,留下詩詞歌賦等1000多首,記有姓名可考的洞主182位,有文物藏品13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件),近代名人字畫400多件,各類藏書3000多冊,這些都是白鹿洞書院歷史發展的見證和第一手檔案。
明代王陽明《大學古本序》碑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詩仙李白所吟之白鹿,讓我們從詩中感受到白鹿的靈氣。可喜的是,為了提高來客游覽書院的趣味性,白鹿洞書院管委會現在還資助養殖著14頭白鹿。我想,無論是凡夫俗子,還是名公巨卿,讀完李白的詩句,一定渴望來此體味千年書院之清雅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