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書院位于上饒鉛山縣鵝湖鎮鵝湖山麓,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鵝湖書院曾是一個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學家朱熹與陸九淵等人的鵝湖之會,成為中國儒學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盛事。人們為了紀念“鵝湖之會”,在書院后建了“四賢祠”。宋淳熙十年賜名“文宗書院”,后更名為“鵝湖書院”。
鵝湖書院在鵝湖寺(即仁壽寺)的左邊,而鵝湖塔則在鵝湖書院的左邊。鵝湖書院的大門,不在正中,而在左面,所以正對著鵝湖塔。書院四周有山有溪,環境幽雅。書院建筑群占地8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主要建筑安排在中軸線上。鵝湖書院自建立以來。幾度廢興,建筑規模也幾經變動。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后的基本布局為:院墻前臨照塘,墻內左義門、右義門。建筑共六進:一、頭門;二、青石碑坊;三、泮池,池上有雕欄石拱橋,泮池兩各有一碑亭;四、儀門,三楹,兩翼有廡廓;五、會元堂,五楹;六、御書樓。東西兩廓各有讀書號房20幢。
左義路、右禮門
頭門兩旁廂屋與前照壁相交之東、西大墻處,為書院與外界通聯的主要門戶。拱形門洞,門樓為單檐廡殿頂。西大門(禮門)額匾:“鵝湖書院”,陰額:“圣域賢關”;東大門額匾:“仁山知水”。
頭門
北向前照壁,南通一進院內。五開間,明間、次間脊檁前敞廳,懸山,稍間硬山,出五山屏風墻。明間中立大型木質對開版門一樘,抱鼓石一對。其上大匾:“敦化育才”。稍間以及次間的后半進有房。東、西側屋各三間,硬山,山墻。
敬惜字爐
石牌坊東側,在“義圃”門旁,雕刻石砌,為焚燒字紙之爐。與義圃相對,有“經畬”門,為通東、西院雜役住所和士子號舍門戶。
泮池
泮池。儀門之前,半圓,其上單孔拱橋通儀門中門。明景泰四年(1453)鑿成。池圍欄桿的望柱、闌版均青石,紋飾、圖案、字跡留下了不同時代的特征印記。儀門東、西配屋之北、泮池兩側,有碑亭二座,外觀相同,單檐歇山,三開間,四金柱。然而柱形不同:東亭柱方形訛角,西亭柱圓形。或許是暗示“朱陸異同”。
泮池中建有單孔拱形石橋,又稱“狀元橋”。“昔日狀元才過橋,今朝過橋即狀元”。
狀元橋
儀門
在講堂之前。取“有儀可象”之意。五開間,明間、次間懸山,稍間硬山,穿斗式,脊檁前敞廳,立木質版門三樘。匾:“道學之宗”。
講堂
在四賢祠之前。三開間,敞廳,疊梁式,單檐歇山。中堂版壁前為講臺,兩側壁仿朱熹書體,有:忠、孝、廉、節四擘窠大字。正門外及兩廂有回廊,與依院墻而建的碑廊相通,廊后有門通向兩側士子號舍。
四賢祠
在御書樓之北,內祀四賢。五間,單檐歇山,疊梁式,有回廊。已圮多年。左右尚有單坡碑廊各五間附于院墻內側,與二小碑亭聯結。
御書樓
居書院南端最高處,擴建于清代康熙年間。九開間,用木質版壁分隔為三間,明間有樓,重檐歇山頂,次間一層,硬山,出五山屏風墻。靠山面為穿斗式構架,中跨用疊梁式構架,門十根木質圓形滿堂柱,前后有廊。前良廊兩側,數步之外,各有門出內院、去東、西院士子號舍。后廊沿中部“半月池”一口。最南端土臺花壇,高約五尺,從半月池兩旁拾級可上。明間正門上方懸“窮理居敬”匾,前側楹聯:“章巖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