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慶觀始建于元代,原名“真武祠”。其址為我國唐宋期間,南詔大理地方政權東都治地所在的核心位置。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重建,更名“真慶觀”,明正統(tǒng)九年(公元1444年)增建了真慶觀前殿及東西回廊,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重修。
真慶觀為明代著名道士長春真人劉淵然謫滇時的居所,劉淵然在這里“奉迎朝廷使節(jié)”。洪熙初(約公元1425年)劉淵然被召還京,請奏敕封,他在昆明時住過的龍泉道院上名敕建龍泉觀,真武祠上名敕建真慶觀,劉淵然回京供職后,其弟子蔣日和做了真慶觀的住持,并主持了真慶觀的重修及擴建。
真慶觀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等建筑物組成。三殿均坐北朝南,由南至北建在同一軸線上。中軸線兩側(cè)是前殿與紫微殿連接的東西回廊。紫微殿為面闊三間的土木結(jié)構建筑,單檐歇山頂,占地面積320平方米,整個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殿中供奉紫微大帝。紫微殿后面是老君殿(兩側(cè)建有相對稱的東、西廂房),因歷史上多次修葺,現(xiàn)仍保留著元代建筑風格,殿中供奉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一說即老聃,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紫微殿
1984年,昆明市及盤龍區(qū)政府撥款修復紫微殿。修復后的紫微殿面闊三間,土木結(jié)構建筑,單檐歇山頂,占地320平方米,正脊中立寶頂,戧脊上置走獸,殿內(nèi)中頂置有藻井,以斗拱承載,井頂繪有八卦太極圖,四周飾以圖案,勻稱精巧,為國內(nèi)罕見的道家建筑,保留著明代建筑風格。
都雷府
真慶觀紫微殿東側(cè)為都雷府,建于清康熙年間,正脊下題有“大清同治十二年歲次癸酉閏六月吉旦會城官紳士庶眾善姓仝住持等重修”(即公元1873年)。大門為單檐,四角翹起,斗拱承載。大門兩側(cè)有木刻對聯(lián)一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門楣前題“都雷府”,后題:“萬古神風”。大門內(nèi)有一方亭,俗稱“清風亭”,正脊上有“大清嘉慶二十一年歲次丙子六月十六日吉旦信士……立”(公元1816年),亭內(nèi)上方有一雕有龍的精致藻井。亭后為雷神殿,整個建筑為土木結(jié)構,單檐歇山頂,大殿外廊有雕花石欄及一對石獅。都雷府古建筑保留了清代早期的建筑法式特征,較完整地保留了精美的地方風格彩繪。
都雷府系真慶觀附屬建筑,祀雷神。雷神又稱雷公、雷師,是古代神話中司雷之神。《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說:“雷澤中有雷樹,龍耳而人頭,鼓其服”。道教認為雷神“主天之災禍,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被稱為“雷聲普化天尊”。
都雷府大殿北面古建筑為火神殿,供奉火神。
鹽隆祠
鹽隆祠建于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由清末云南鹽商集資興建,民國時期的鹽行也設在這里。鹽隆祠位于都雷府北側(cè),坐北朝南,由戲樓、前殿、前殿東西廂房、大殿、大殿東西廂房、耳房等建筑組成,鹽隆祠建筑較好的保存了當時該地區(qū)建筑結(jié)構特征,各建筑構件雕刻精美細致,外檐彩繪部分貼金,工藝檔次較高,也較完整地保留了精美的地方風格彩繪,特別是戲樓,具有較高的價值。
真慶觀古建群落的價值超過作為了個別存在的古建,它以一個獨立的地理文化單元,給昆明的城市景觀帶來一定的歷史滄桑感,展示了豐富的時代變化,是對昆明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極大補充和具化,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群之一。
真武殿
真武殿,真慶觀為真武祖師道場。其殿由青銅鑄建,底座龜蛇拱瑞,殿宇六丁六甲五百靈官護繞,氣鎮(zhèn)南滇、靈達天地。真武祖師,以仁慈正烈為其德、以孝道其化、以陰陽秉其道、以和融于天地青宇。蕩魔護道,提倡立國興邦的尚武精神;真武祖師又為金闕化身,體現(xiàn)了其在神仙體系中崇高的地位;是譽為治世福神,又體現(xiàn)了其神威統(tǒng)御,而天下太平。
真慶觀是現(xiàn)存昆明市區(qū)占地面積最大的古建筑群,群囊括了從明代、清代早、中、晚期的建筑,是云南建筑發(fā)展史的實物例證,亦是宗教文化、藝術發(fā)展的實物載體,有極高的原狀保護和研究價值。對云南的建筑史、藝術史、宗教史及云南與中原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