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就有這樣一句話,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潮州作為東部沿海港口城市,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是潮文化的發祥地。
潮州古城古民居核心區域,基本保持明清風貌,極少有當代建筑干擾,保存非常完好,宅子大而精美,巷子窄而密集,國內罕見這么原生態的古宅區。
龍湖古寨位于韓江中下游之濱,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明、清為發展的盛期,是潮汕濱海的貿易重鎮,仍保存著100多座古建筑,堪稱“潮汕古建筑博覽”。
2012年11月龍湖古寨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古寨內祠第無數,庭院深深,體大底實,屬國寶級古建筑群,是研究潮州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
龍湖古寨的整體布局整個村子結構講究,是先人按照九宮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龍脊”,加上該寨四周韓江水、池塘湖水環繞,因而得名“龍湖”。龍湖古寨呈帶狀,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公里,在整個古寨內,直街東面有三條街,西門有六條巷,從門到街巷顯得設計有致,布置明朗,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其地形及建筑風格與古時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龍湖是“潮州小城”之稱。
龍湖寨為多姓聚居之地,頂峰時期72姓,今余21姓,在中國的村落里是十分罕見的。龍湖寨歷代科舉出身的進士、舉人達53人,名人的題詞、書法、碑記也相當多。高居華南列村之首,其中最著名者當屬“因直言不諱而被下壓名次”的冠軍型探花姚宏中。
書院、書齋多,目前仍可尋得蹤跡的就有三十余處,如“讀我書屋”、“芥舟書齋”、“友竹居”、“梨花吟館”、“抱經舍”、“蘭后齋”、“津南別墅”、“雨花精廬”等。書齋名字可謂各具意蘊,別有情趣。
有志稱潮汕過去是家有千金者,必構書齋,雕梁畫棟,綴以池臺竹樹。宋代時,注重文化教育的龍湖寨富家大戶更在自己的房舍中設立書齋,聘請學識好的先生(教師)教授自家的子弟。俗稱“一個先生教一個弟子”。
至明清時期,龍湖的書齋迅速發展。其中,既有富戶人家設立的,也有以宗族名義創辦的。全盛時全寨書齋數量不少于30處。這些書齋大都環境優美、裝飾漂亮,成為當地教書育人的好地方。
至清末民初,散落在各個街巷中,有很多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不僅建的多且敢于破除藩籬,尊師重教,設“先生祠”;重義行孝,建“阿婆祠”。較為著名的龍湖寨南北門、姚探花府、方伯第、太卿第、夏氏府(夏雨來故居)、龍湖書院近期成為游人訪古觀光的好去處。
龍湖古寨學田多,潮州地處省尾國角,光龍湖書院就有學田736畝(明朝)。古寨內的建筑風格多樣化,尚保存著少量線條洗煉的宋式建筑構件,大量帶簡約風格的明式建筑,華貴尚美、精雕細刻的清式建筑,帶太平洋彼岸裝飾風格的僑眷建筑。
由于龍湖晚期地理位置的變化,得不到商業經濟的刺激,整體經濟退坡,加上潮汕不能隨便拆改祖屋的傳統觀念約束,故較完整地保存了龍湖寨全盛時期的風貌。
這些建筑的風格特色同潮州傳統建筑一樣,屬潮汕建筑的風格。但是,仍然具有自己的風格特征。綜觀整個聚落建筑,可用“極具個性”四字概括。
在建筑形制上,龍湖寨中的府第、民居較少受到《營造法式》和《工部做法則例》等官式建筑形制的約束。在平面布局方面,因地理條件的限制,龍湖寨中的府第、民居大部分無法橫向發展,形成多縱軸線的建筑群體,只能沿中軸線縱向發展,個別府第達八進之多。這些建筑平面布局在潮州民居建筑中甚為罕見。
這些建筑既體現了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不同建筑風格,又薈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繪、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間工藝精華。從龍湖寨遺存的民居聚落規模,尚可想象出當年望族聚居、富商云集的盛況,其規模是一處正在發育的城市雛形,是可耕可賈的理想人居環境。
龍湖寨千年歲月,世代生活在古寨內的人們,還在沿襲著祖輩的生活習慣,古色古香的老宅,遺落著宋代先人的如煙過往。它的故事,等你來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