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單縣古城,因其歷史上牌坊多而精聞名天下,據民國本《單縣志》記載,從宋代到清末,單縣建坊百余座。民國末年還存有34座,城內主要街道上,凌空飛架著一座座精美的牌坊,給古老的縣城增加了幾分肅穆莊嚴。
單縣的牌坊均為節孝坊,全石結構,四柱三間,斗拱重檐,構筑精巧,氣勢巍峨,平面為“一”字形,四柱和額枋上雕刻精美,或云龍纏繞,或鶴鳳翱翔,或八仙慶壽,或二十四孝等。在牌坊之林中,百獅坊和百壽坊以其雄偉的氣勢,巧妙的結構,嚴謹的圖案,精致的透雕和優美的傳說享譽海內外,堪稱天下一絕。百獅坊與百壽坊200多年來,吸引了無數國內外游客,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單縣也因此名揚海內外。
百獅坊俗稱張家牌坊。位于牌坊街中段。1778年為贈文林郎張蒲妻朱氏而建,全石結構,高14米,寬9米,四柱三間五樓式,正間單檐、次間重檐、歇山頂、斗拱交錯,戧角起蹺,通體雕刻。
正間樓檐下六朵斗拱,次間上下檐下各三朵斗拱。全枋上下間架有致,搭配均衡,雕刻的獅子、云龍、牡丹、吻獸、象尊等,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剛柔相濟,神態協調。八根夾柱分八組雕刻百個石獅。大獅巨頭卷毛突目,隆鼻闊口利齒,巍然蹲踞,矯捷威猛。每個大獅身上攀伏著五個小獅,有的撓癢自娛,有的伏在大獅的腿上,舔咂撫鈴。獅座前左右三面浮雕圓形松獅圖,幼獅三三兩兩,蹦跳翻滾,爭戲繡球。每根立柱透雕四條蛟龍,在柔美飄逸的祥云間卷舒出沒,盤旋回舞。
正間上下額枋、次間額枋及正檐下“圣旨”匾四周鏤空透雕二龍戲珠,雕龍懸目奮爪,搖頭擺尾,如騰似飛。正間中額枋上分三層鏤空透雕串枝牡丹,給人以五彩繽紛、香沁肺腑之感。樓檐下獸斗花拱,如意枋板承托。脊和檐角上雕配的吻獸、象尊、岔獸、魚、海馬、跑獸皆造型優美,生動傳神。吻尾外卷張口吞脊,每個吻獸身上又浮雕兩條游龍,生動活潑,象馱寶瓶,憨態可掬。
正脊中間雕塑二龍朝天,相托一珠瓶類飾物,像塔剎一樣高聳空中。其他部位也均浮雕、平雕有雙龍、牡丹、菊花、團鶴、團壽等吉祥圖,正間下枋板的孔鼻上還雕一懸掛石鳥籠,微風吹來,石鳥翩翩展翅,呤叮作鳴。整座牌坊結構精巧,宏偉壯觀,雕刻精細,玲瓏剔透,繁而不亂,主次分明,是全國罕見的典型清代石雕建筑。
百獅坊的傳說
百獅坊不但工藝高超,氣勢雄偉,而且關于此坊的傳說,也頗為優美。百獅坊乃單縣富戶張氏所修。高14米,寬9米,四柱五樓式,每個柱梁都有數噸重,那時沒有吊車等提重工具。石工們正為無法將石料提送到十幾米的高空發愁,此時有一拾糞的老者過此觀望。有一石工問此老者:“老大爺,你有好法將這大石料送上空嗎?”老者含笑答曰:“我已是土埋半截的人了,哪有什么辦法?”說罷,哈哈大笑而去。領工者見此人不凡,想再追問,此人再也找不到了,忽然悟到,用屯土的方法將巨石筑上去,修多高,土堆多高。解決了吊送的問題。修牌坊耗資巨大,工藝越來越細,修到最后,雕刻下的每兩石粉可換一兩白銀,修到這個程度,張氏家產耗盡。百獅坊落成,張氏坊主設宴慶賀。坊主滿心歡喜,以為此坊技藝已登峰造極,無以復加。坊主親為石匠之尊敬酒,道:“諸君奇藝,勞苦功高,張某不勝歡慰之至,可否再錦上添花。”石工老師微笑曰:“藝海無邊。”坊主不寒而栗,驚落手中酒盎,摔得粉碎。張坊主唯恐再有富戶修坊超過百獅坊,暗在酒中下了毒藥,可惜一代巧匠一命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