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紙貴的典故:洛陽紙貴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洛陽紙貴是我國古代成語,原指洛陽之紙,一時求多于供,貨缺而貴。后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常用此語。
洛陽紙貴的主人公是誰?
洛陽紙貴的主人公是左思。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元康年間依附權貴賈謐,成為文人集團“魯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后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洛陽紙貴的典故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有一天,左思的父親左雍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于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于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
這以后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起初,人們還不知道左思的《三都賦》是篇杰作。左思把它拿去向當時著名學者皇甫謐請教。皇甫謐讀后,十分贊賞,還給它寫了一篇序。接著,張載為“魏都”部分作了注,劉逵為“蜀都”、“吳都”兩部分也作了注,還寫了序,衛瓘又給它寫了略解序。同時,文史界權威人士、官為“司空”的張華,對于左思的這篇杰作,也大加稱譽。《三都賦》于是出名。
著名文學家陸機本來看不起左思,讀了《三都賦》后,不由得拍案叫絕。經這些名家們的推崇,左思的這篇杰作,很快地流傳開來,京城里的文士書生,以及官家富戶的子弟們,紛紛搶先抄錄,唯恐落后于人。洛陽的紙價,頓時上漲。
由于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