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炎炎夏日,空調的使用率直線攀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空調。那么,沒有空調的古人,究竟如何度過夏天?
1、瓦片
青瓦白墻,是大多數人心目中對古建筑的第一印象。而這層層疊起的小小瓦片中,就藏著古人避暑的秘密。
首先,瓦片間的縫隙可用于通風,自然風從瓦縫中進入屋里,屋內的熱氣也會從縫隙中竄走。
其次,建筑材料的選擇也是暗藏玄機。利用青灰、麻刀泥等材料制成泥背,鋪設在木板基層上,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熱、保溫性能,可以將屋外的大量熱量吸收,避免熱量直接進入室內。
除此之外,一些大殿還會采用重檐式屋頂。這種屋頂極大地提高了空間高度,使熱空氣得以上升遠離室內地面,并能從重檐之間的空隙中散出去。有風時,積聚在屋頂的熱氣就會被風帶走;無風時,也會通過縫隙慢慢散掉。良好的透風性能,在促進室內空氣循環的同時,也達到了降溫的目的。
2、閣樓
重檐式屋頂雖然益處多多,但多用于官方建筑,民間建筑則不能使用。為了提高房內的空間高度,機智的百姓們設計了閣樓的形式,前后開窗,形成流動空氣,不僅可以降低室溫,還可以驅除空氣中的濕氣。
3、天井
天井的致涼原理與閣樓類似,不僅可以直接將熱空氣排出,同時還起到排雨和遮陽的作用。這是由于天井由高大的馬頭墻隔成,能夠完全遮擋陽光。從早到晚,陽光幾乎透不進來,是古人夏季納涼的好去處。
4、夏房
古人避暑時,也是通過房屋改造來進行降溫,相當于今天的“空調房”,古時被稱為“夏房”。在唐朝,皇宮中有專門避暑的宮殿,叫含涼殿。史書記載,室內和殿宇四周安裝著水力轉動的風扇,水管直通屋檐,轉動的風扇將檐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霧。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含涼殿店內也涼爽至極。
5、窟室
就是古代的地下室,可供藏酒納涼娛樂之用。“窟”,古稱“孔穴”,字面意思就是洞穴。熱的空氣密度小,向上漂,冷空氣密度大,就被擠下來。而且地下室在地下,不會受到太陽的照射。因此,這種窟室,不用制冷,不需冰塊,就能達到降溫作用。
6、土空調
在古代,有條件的人可以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由于水是恒溫的,夏季,水溫低于室溫,掀開便可送涼風;冬季水溫高于室溫,出的風及成了暖風。不得不贊嘆,古人的設計真的是精妙絕倫。
7、長廊
古代園林或庭院內常常可以看到長廊,連接庭院或各建筑,其初衷是作為遮陽避雨的通道,為居住者提供便利。但這種連廊一般不會做成筆直的,而是九曲十八彎的回廊,這種曲徑通幽不僅是為了好看,更是由于回廊里可以生成穿堂風,在夏季可通風降溫。
8、冷巷
也稱青云巷,在嶺南長期濕熱的氣候下,通風致涼比直接遮陽、隔熱更為重要,而冷巷,正是加強自然通風的核心構件,是兩墻之間狹窄的露天通道。
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巧妙設計,為古人們的涼爽一夏,可謂是貢獻頗多,這些高顏值又實用的建筑,充分體現著古代人民的智慧,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古建筑的美不僅在于它的外形,還在于其所保留下來的古跡以及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