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建筑的墻體,包括干擺墻、絲縫墻、淌白墻等多種類型,有的民間建筑還有糙磚墻、碎磚墻、石墻和土坯墻等等。而官式建筑的砌筑方式多為干擺墻及其簡化做法,本期推送就以干擺墻為主,兼及一些規(guī)格較低的做法,介紹古建筑墻體砌筑的講究。
一、擺墻面
干擺墻的砌筑即“磨磚對縫”法,一般用于官式建筑的墻體下堿或重要部位,重要的建筑也有“干擺到頂”的做法。
先將基層清掃干凈,然后用墨線彈出墻的厚度、長度及八字的位置、形狀等。再根據設計要求,按照磚縫的排列形式(如三順一丁排法)進行試擺即“樣活”。
1、彈線、樣活
擺第一層磚、打站尺;在抹好襯腳的臺明上進行擺砌,磚的立縫和臥縫都不掛灰,即要“干擺”。磚的后口要用石卡墊在下面,即“背撒”。
背撒時應注意:
(1)石片不要長出磚外,即不應有“露頭撒”。
(2)磚的接縫即“頂頭縫”處一定要背好,即一定要有“別頭撒”。
(3)不能用兩塊重疊起來背撒,即不可有“落落撒”。
干擺墻應用廣泛,南方為了防腐,以磚結構為主的園林墻體中經常用到
2、背里、填餡
如果只在外皮干擺,里皮要用糙磚和灰漿砌筑,叫做“背里”。如里、外皮同時干擺時,中間的空隙要用糙磚填充,即“填餡”。無論是背里還是填餡,均應注意下列幾點:
(1)應盡量與干擺磚的高度保持一致,如因磚的規(guī)格和砌筑方法不同而不能做到每一層都保持一致時,也應在3-5層時與外皮磚找平一次。
(2)背里或填餡磚與干擺磚不宜緊挨,要留有適當的“漿口”,漿口的寬度應為1-2厘米。
北方規(guī)格較高的四合院也經常用到干擺,更多的情況是墻體下堿干擺,上身淌白或絲縫
3、灌漿、抹線
灌漿要用桃花漿或生石灰漿。漿應分三次灌,第一次和第三次應較稀,第二次應稍稠。灌漿之前可對墻面進行必要的打點,以防漿液外溢,弄臟墻面。第一次灌漿時一般只灌1/3,叫做“半口漿”。第三次叫“點落窩”,即在兩次灌漿的基礎之上彌補不足的地方。灌漿既應注意不要有空虛之處,又要注意不要過量,否則會把磚撐開。點完落窩后要用刮灰板將浮在磚上的灰漿刮去,然后用麻刀灰將灌過漿的地方抹住,即“抹線”,又叫“鎖口”。抹線可以防止上層灌漿往下竄而撐開磚,所以這是一道不可省略的工序。
雖然水泥砂漿的強度很高,但卻會在凝固中收縮,造成墻體內部空虛,降低干擺墻的強度,所以并不適用于做干擺墻、絲縫墻的灌漿材料。
4、剎趟、逐層擺砌
在第一次灌漿之后,要用“磨頭”將磚的上棱高出的部分磨去,即為剎趟。剎趟是為了擺砌下一層磚時能嚴絲合縫,故應同時注意不要剎成局部低洼的情況。
延慶龍王廟內山墻,墻上身的剝落是壁畫的底,也可見上身和下堿的砌筑方式不同,在干擺墻的下堿,沒有壁畫
擺砌時應做到“上跟繩,下跟棱”,即磚的上棱以臥線為標準,下棱以底層磚的上棱為標準。擺砌時,砍磨得比較好的棱應朝下,有缺陷的棱朝上,因為缺陷可在剎趟時去掉。最后一層之上如果需退“花堿”(“墻肩”),應使用膀子面磚(膀子面朝上)。
擺磚時如發(fā)現明顯缺陷,應重新砍磨加工。露明部分的四個角若不在同一個平面上,允許將一個角凸出墻外,即允許“扔活”,但不得凹入墻內,否則將不易修理。
干擺墻要“一層一灌,三層一抹,五層一瞰”,即每層都是灌漿,但可隔幾層抹一次線,擺砌若干層以后,要適當擱置一段時間(一般要經過半天)再繼續(xù)擺砌。
5、打點修理
干擺墻砌完后要進行修理,其中包括漫干活、打點、漫水活和沖水。漫干活是指用磨頭將磚與磚接縫處高出的部分磨平。打點即用磚面灰(磚藥)將磚的殘缺部分和磚上的砂眼填平。漫水活是用磨頭沾水將打點過的地方和漫過干活的地方磨平,再沾水把整個墻面揉磨一遍,以求得色澤和質感的一致。以上過程可隨著擺砌的進程隨時進行。
沖水是用清水和軟毛刷子將整個墻面清掃、沖洗干凈,顯出“真磚實縫”。沖水應安排在墻體全部完成以后,拆腳手架之前進行,以免因施工弄臟墻面。可見干擺墻全程都禁止在墻面上用深月白漿等涂刷墻面。
二、絲縫墻面
絲縫墻又叫“撕縫”“細縫”,撕縫不用在墻體下堿、檻墻、臺幫等處,而是作為上身部分和干擺組合,也用在山花板、臺基象眼等處。
絲縫與干擺的砌筑雖然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做法上也有一些不同:絲縫墻的磚與磚之間要鋪墊老漿灰?;铱p一般為3-4毫米。清中期以前絲縫較寬,不小于4毫米,民國以后灰縫逐漸變細,大多不超過2毫米。而且絲縫墻一般不剎趟。
老漿灰制作要點
如果說干擺砌法的關鍵在于砍磨得精確,那么絲縫砌法還要注重灰縫的平直、厚度一致以及磚不得“游丁走縫”。
絲縫墻砌好后要“耕縫”。耕縫所用的工具:將前端削成扁平狀的竹片或用有一定硬度的細金屬絲制成“溜子”(如可用自行車上的車條制成)?;铱p如有空虛不齊之處,事先應經打點補齊。耕縫要安排在漫水活、沖水之后進行。耕縫時要用平尺板對齊灰縫貼在墻上,然后用溜子順著平尺板在灰縫上耕壓出縫子來。耕完臥縫以后再把立縫耕出來。
園林花墻,下堿絲縫,上身淌白
三、淌白墻面
淌白既是一種磚的加工方法,也是砌筑方法。淌白墻是砍磨類磚中最簡單的一種,多見于財力有限的小式建筑、園林建筑和宗教建筑中。為了營造出墻體的變化,一般下部為干擺,上身四角為絲縫,墻心為淌白。
淌白墻要用淌白磚,即要用淌白拉面(糙淌白)或淌白截頭(細淌白)磚。用月白灰打灰條(灰只抹在磚棱上)砌筑,灰縫厚4-6毫米。每層砌完后要用白灰漿灌漿。
淌白墻磚縫處理一般采用“打點縫子”的方法。淌白墻打點縫子要用深月白灰或老漿灰。且應使用小麻刀灰,即灰中的麻刀含量應適當減少并應將麻刀剪短。
打點縫子的方法:用瓦刀、小木棍或釘子等順磚縫鏤劃,然后用專用工具“鴨嘴”或小軋子將小麻刀灰“喂”進磚縫。灰應與磚墻補平并軋平。然后用短毛刷子沾少量清水順磚縫刷一下,叫“打水茬子”。這樣既可以使灰附著得更牢,又可使磚棱保持干凈。
四、墻磚的排列
傳統(tǒng)建筑墻體磚的排列方式有臥磚、陡磚、甃磚、空斗和線道磚等幾種。以上各種方式以臥磚最為常見,它的磚縫形式也最多,常見排列形式是十字縫和三七縫(三順一?。?。這些都是明清的官式做法。并且現代常用的“滿丁滿條”即一層順磚一層丁磚的墻面不是古建筑的磚縫形式,只適用于仿古建筑,不適用于古建筑。
同時,由于十字縫擺法是各種擺法中磚縫數量最少的,而干擺墻的效果就是要以看不出灰縫為最佳,磚縫越少干擺就越好做,所以干擺墻多用十字縫。三七縫或“三順一丁”的墻體拉結性好,即每砌三個順磚,再砌一個丁磚,上下兩層順磚的錯縫位置應該在磚的3/10處,即“三七縫”且丁頭磚必須在第二塊順磚的正中間,不能“偏中”。
古建筑的墻體雖然外觀類似,但內部依然是富于變化的,而這種種砌筑方法也無不凝聚著傳統(tǒng)工匠日積月累的經驗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