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連著過去,也為現在和未來服務。我一直夢想著把絲路考古搞起來。”像張騫當年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一樣,今年64歲的王建新也是從尋找大月氏開始跨國絲路考古的。
這位西北大學教授近20年來數百次往返于絲路古道,把學術目標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帶領團隊踏遍天山東西南北,初步“掀起月氏的蓋頭來”。
“不再吃學術剩飯,發出中國好聲音!”
王建新團隊1998年確立了“立足長安,面向西域;周秦漢唐,絲綢之路”的學術方向。他說,開展境外考古,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資料,不再吃“學術剩飯”,才能發出“中國好聲音”。
在新疆、甘肅密集調查后,他們把尋找大月氏的目光放在了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處適宜游牧的山前地帶,并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所簽訂“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合作協議。
王建新團隊在烏茲別克斯坦數年的成果令人振奮:在西天山的所謂空白地帶,新發現了數百處古代文化遺跡,發掘了迄今規模最大的康居貴族墓,基本清楚了古代康居的南部邊緣,還建起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保護大棚,千里之外便可監控其保護狀況。

承續先賢開拓志,構筑絲路考古夢
在尋找大月氏的過程中,王建新建起自己的游牧聚落考古理論,發現了大月氏的王庭遺址、墓葬等數百處重要遺存,成果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他認為,應向先賢學習,踏遍月氏生活過的天山,建起中國的“絲路考古話語體系”。他發現匈奴語“祁連”即天山之意,認為《史記》記載的大月氏生活的“祁連山”應是今天新疆東天山。他還考古新發現了月氏的眾多遺存,為掀起月氏神秘面紗奠定了重要基礎。
有感于王建新團隊考古工作的開創性,中烏聯合考古隊的烏茲別克斯坦泰爾梅茲大學教授阿納耶夫表示,在探索西天山的山前草原地帶月氏等古代游牧文化遺存方面,中方工作價值重要、成績突出,其執著而開放的多元思想與和平精神可謂絲路考古的榜樣。
雖贏得了國際同行尊重,但王建新認為,相對絲路考古所需做的工作仍顯薄弱,應成立絲路考古中心等機構,吸納地質、生物、環境規劃等學科專家,爭取多出學術成果,服務于絲路沿線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