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王府位于西黃城根南街7號、9號。明代是崇禎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關進駐北京之后,此地后為禮親王、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而在這八個鐵帽子王中,為首的當屬禮親王代善,其王府禮王府(也叫禮親王府)的豪華和氣勢在鐵帽子王府中數一數二。
禮王府的始王是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是努爾哈赤原配第一位大福晉佟佳氏所生。代善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封和碩禮親王,為清開國元勛,不僅跟隨清太祖征戰多有戰功,在支持其弟太宗皇太極、侄世祖福臨即位及安定政局等大事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1616年(天命元年)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首,以序稱大貝勒。
和碩禮親王 愛新覺羅·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
禮親王府的位置多有變化,最早的位置在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代善死后,他的第七子滿達海襲為巽親王,《嘯亭雜錄》記載此時的巽親王府仍在缸瓦市,次年,滿達海卒,其長子常阿岱襲爵。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追論滿達海罪,常阿岱降為貝勒。
代善所遺親王爵由祜塞第三子康郡王杰書繼襲,仍沿用原封號康親王,康親王杰書新建康親王府。其后,在康熙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擴建之初,康熙帝下旨命天下資助,甚至府中陳設也為官員獻納,所以該王府非常豪華,規格高于其他王府。
在后來世襲的禮王中有幾個禮王很有名氣,如第四代良禮親王杰書就是清朝名將,曾任奉命大將軍,在征討耿精忠和防范噶爾丹的戰役中都屢建戰功!
第九世禮王昭梿愛好文史,留心掌故,著有《嘯亭雜錄》、《嘯亭續錄》。兩部著作記錄了許多清朝的政治、軍事、文化、典章制度等文獻資料,流傳至今,對后人研究清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清末禮王世鐸先后擔任內大臣、軍機大臣、軍機處領班等職務,處理軍國大事,被贈與親王雙俸。世鐸之子末代禮親王誠厚,愛養長蟲、刺猬等,人們稱其為"瘋王爺"。禮王共傳十三代,從崇德元年(1636)至清朝遜位后三年(1914)共278年。堪稱“清代第一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復禮親王的封號,康親王府也隨之改為禮親王府。嘉慶十二年(1807年),禮親王府毀于大火,由當時的禮親王集資于原址重建,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府邸樣貌。
整個禮親王府呈長方形,規模雄偉,占地寬廣,重門疊戶,院落深邃。在清代所建的諸多王府中,禮親王府是京城規模最大的王府,民間素有“禮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墻”的說法,說的就是禮親王府規模大、房子多。據《乾隆京城全圖》記載,禮親王府共分為中、東、西三路,整個王府共有房屋、廊廡等四百八十余間。
其中東路有十二進院落,是王爺及其家人的臥房。西路有十一進院落,其間有花園、閣樓,設計精美。中路是主體建筑,有五重房屋,七進院落,既有府門、宮門、銀安殿等,又有兩側翼樓、后殿、兩側配殿,還有啟門、神殿前出軒、兩側配殿、遺念殿(后罩樓)、兩側轉角配房、后罩房等。
后來,隨著清朝統治的結束,禮王府也隨之走向沒落。1927年,禮親王的后人為了維持生計,將王府前半部租給了華北文法學院作為校舍,家人僅住王府的后半部。1943年,經一位日本人介紹,禮親王府被賣給了“滿鐵”。解放后改為民政部辦公場所,現為國務院事務管理局使用,中路主體建筑大多保存,東路北部有幾個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筑已拆除,總體保存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