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誰?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0-07-02 13:50:56  來源:厚德東方的博客  作者:厚德東方
核心提示:八大鐵帽子王是指在清朝的開國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爺,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嫡系子孫,而且都曾對清朝開基創業或統一全國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為王爵的皇子皇孫那樣,后代每繼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而是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封建社會時稱為“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為“鐵帽子王”。

  八大鐵帽子王是指在清朝的開國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爺,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嫡系子孫,而且都曾對清朝開基創業或統一全國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為王爵的皇子皇孫那樣,后代每繼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而是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封建社會時稱為“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為“鐵帽子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機會,乾隆皇帝恢復諸王最初封號,并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一是凡有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二是后世子孫偶有錯誤以致降爵者,仍恢復原來爵位;三是凡生前犯謀逆一類的嚴重錯誤而被削爵、降爵、處死者,或后人因嚴重錯誤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復。在乾隆之前,各“鐵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并沒有同時存在過。直到乾隆給他們厘清世系,恢復爵位名號,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襲罔替之制終于明確,“八大鐵帽子王”的俗稱也才終于形成。


  一、禮親王代善(1583-1648年,努爾哈赤第二子)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極異母兄長,清朝開國時期聲名顯赫的創業功臣。早年隨父征戰,功勛卓著,并一度被確定為汗位繼承人,從后金建國直至改國號為大清,都是國中地位僅次于皇帝的大貝勒,并為正紅旗旗主。1636年封為和碩禮親王。皇太極去世后,又擁戴福臨登基,順治五年(1648年)去世。承襲爵位者曾改王號為巽親王、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復禮親王號,并配享太廟。其后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后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后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


  二、睿親王多爾袞(1612-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爺”。清太祖皇后烏拉納喇氏所生,是努爾哈赤幼子中最為出色者。幼年即為鑲黃旗貝勒(后改鑲白旗),自天聰元年(1627年)始,幾乎每一次戰役都隨軍出征。第二年在統領正白旗征討察哈爾的戰爭中,因臨陣驍勇及敖木輪大捷等彼賜子“墨爾根代青”(聰明戰將)稱號。崇德元年封和碩睿親王,因出身高貴且智勇雙全,功勛卓著,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后,雖擁立6歲的福臨繼位,但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幾乎獨攬朝中大權,順治元年(1644年),以叔父攝政王身份率清軍入關,并做出定都北京的決定,為新王朝奠定了基礎。第二年,他被尊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年)逝世,年僅39歲。多爾袞死后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配享太廟。后蘇克薩哈等攻訐他種種不法,被廢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后百余年無人敢論及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重新評價幾位開國元勛的功過時,多爾袞備受褒揚,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復,并謚號“忠”,命配享太廟并世襲罔替。多爾袞身后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后繼承爵位。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不計追封者共8王。


  三、鄭親王濟爾哈朗(1599-1655年,努爾哈赤之侄)



  清太祖同母弟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12歲喪父后,由其伯父努爾哈赤養育,原封貝勒,與其兄二貝勒阿敏同掌鑲藍旗。崇德元年封為和碩鄭親王,并掌管刑部。皇太極去世后,他被推舉為輔政王,與多爾袞共同輔佐年幼的順治皇帝,但屢受排擠,直到多爾袞去世后才略為得志。順治十二年(1655年)去世。他雖為努爾哈赤之侄,但卻是清開國時期的三朝元老,功勛卓著,因此王爵由子孫世襲。后曾一度改王號為“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奉旨恢復鄭親王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四、豫親王多鐸(1614-1649年,努爾哈赤第十五子)


  太祖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初為正黃(后改正白)旗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晉為豫親王,掌管禮部,并輔佐皇帝對明廷、朝鮮、蒙古進行過多次戰役。崇德元年(1636)封和碩豫親王。清入關后率大軍平定江南,居功至偉。順治六年(1649)病故后,受多爾袞案牽連降爵為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豫親王爵號,配享太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五、肅親王豪格(1609-1648年,皇太極長子)


  太宗皇太極長子。早年便以軍功著名。初為鑲白(后改鑲黃、正藍)旗貝勒,崇德元年封和碩肅親王。皇太極去世后,在承繼王位的斗爭中,與多爾袞結怨。順治初年,受到多爾袞排擠含冤入獄,順治五年(1648年)死于獄中。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原有王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六、莊親王碩塞(1628-1654年,皇太極第五子)


  皇太極第五子,天聰二年(1628年)生,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遷都北京后,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為多羅承澤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晉和碩承澤親王。因碩塞生前立有很多戰功,其死后爵位由其子世襲,并改王號為和碩莊親王。到康熙年間,碩塞后代子嗣乏人,康熙帝命將自己第十六子允祿過繼到碩塞支系承襲王爵。此后直至清末的莊親王就變成允祿后人。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七、克勤郡王(1599-1639年,代善長子)



  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早年即因戰功封為鑲紅旗貝勒,老汗王努爾哈赤去世后,他力主擁戴皇太極繼位,并受到重用。崇德元年封和碩成親王,后因與皇帝政敵有瓜葛受責降為郡王,崇德四年(1639年)病故于軍中,追封為多羅克勤郡王。其襲爵者稱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克勤郡王號,世襲至清末。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八、穎親王薩哈廉(1604-1636年,代善之子,王位后傳于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勒克德渾為禮親王代善之孫。他的父親薩哈廉因與長兄岳托共同擁戴皇太極繼位而受器重,晉封貝勒,并于后來掌管禮部事務,在當時諸王中以聰穎智慧著稱,但其命運不濟,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年紀輕輕就離開人世,被追封為和碩穎親王。勒克德渾襲爵后,改降王號為多羅順承郡王,世襲至清末。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清中晚期恩封四大鐵帽子王


  一、怡親王胤祥(1686-1730年)


  允祥是圣祖玄燁第十三子。雍正即位后,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恒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后與鄭親王端華同賜死。


  二、恭親王奕忻(1833-1898年)



  奕忻為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言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忻為親王。咸豐即位后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后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忻病逝。


  三、醇親王奕儇(1829--1890年)


  奕儇為道光第七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后無嗣,其子載恬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于北京。


  四、慶親王奕匡(1838-1917年)


  奕匡是最后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后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后,奕匡奏請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后被清朝親貴遺老視為“賊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本文標題: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誰?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news/show-9206.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丰县| 晋江市| 石林| 泗水县| 雷山县| 西藏| 荃湾区| 扎兰屯市| 临高县| 洛阳市| 秦安县| 云安县| 克什克腾旗| 竹山县| 阜宁县| 泸定县| 水城县| 西和县| 阿城市| 故城县| 南丰县| 修武县| 阳谷县| 长治县| 武威市| 南乐县| 香港| 中西区| 米脂县| 南丰县| 攀枝花市| 临泉县| 江安县| 清苑县| 聊城市| 荥阳市| 鄂托克前旗| 罗源县| 桂阳县| 南昌县| 弋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