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山陜會館,位于河南省社旗縣賒店鎮永慶街9號,為清代山西、陜西在賒旗店的商賈集資興建,作為他們同鄉集會的場所,故名山陜同鄉會館。又名山陜廟、關公祠,曾稱鼎元社,是座巍峨壯觀,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古建筑群,系清代山西、陜西旅居賒旗鎮的富商大賈接客迎仕、聯誼集會和焚香祭奠的場所,因豢養有監、管、僧、道亦稱山陜廟。正殿供奉關羽坐像,所以會館的絕大部分對聯、門榻、匾額都是頌揚關羽的功德,故又稱關公祠,道光年間稱鼎元社,1923年復稱“山陜會館”,是全國會館中唯一得到慈禧御筆之寶的民間商會建筑。
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落成,共經六帝137年。占地面積10885.29平方米,建筑面積6235.196平方米。主體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軸線有琉璃照壁、懸鎰樓、大拜殿和春秋樓,左右陪襯建筑相互對稱,自南至北有:東西轅門、東西馬廄、鐘鼓二樓、東西廊房和大拜殿兩側的藥王、馬王兩座陪殿。建筑布局形成前、中、后三進院落,布局嚴謹合理,殿堂樓閣疏密有間,北高南低,鱗次櫛比,氣勢雄渾,相映生輝。各類建筑物共152間,室內外全用青白色大理石鋪砌,建筑物采用石雕、木刻、火鑄或陶瓷塑精美圖案作裝飾。據碑文記載:“運巨材于楚北,訪名匠于天下”。耗白銀數百萬兩??傊瑫^的總體設計追求詩情畫意,陳設裝飾極盡富貴華麗。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照壁陪襯建筑有相互對稱的東轅門、西轅門、東馬廄、西馬廄環抱成會館前院。我們現在進前院參觀。院中立有白玉雕獅一對。獅前立鐵旗桿,鐵旗桿高15米,重5萬余斤,青石須彌座,束腰部雕天馬、麒麟、獅子、異獸圖,須彌座上立鐵獅,旗桿穿獅而過。旗桿上有大、中、小三個云斗,每個云斗上有四個風鐸,云斗間行龍纏繞,頂部原各站一只展翅欲飛的鳳鳥,抗日戰爭時期,東邊的一只鳥被日本飛機炸掉。鐵旗桿鑄于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據傳為分節擁土鑄造而成。轅門東西相對,筑于高大磚券拱門上,為單檐歇山頂。下有磚護欄圍繞,高12.37米,正中分別嵌石刻“升自階”、“閱其履”匾額。
這是懸鎰樓,又名“八卦樓”,是會館的戲樓,興建于嘉慶元年(1786年),竣工于道光元年(1821年),歷時25年。樓高18.36米,長20米,寬18米,分上中下三層,為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筑。正脊兩側裝飾有行龍、牡丹圖案,中間置琉璃樓,內刻“天五尺”三字,樓門兩邊對聯為“此地即是普陀山,何必遠求到南?!?。樓內豎20根合抱大柱,下有三層柱礎,上層多為鼓形,下層為正方形鼓座,四面雕刻麒麟、獅子、牛、馬等圖案。樓北面為戲臺,上掛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浩生社立“懸鎰樓”匾額?!皯益劇眱勺窒瞪轿髅髂腋登嘀魉鶎?是從山西托來的)?!皹恰弊窒等~縣清末舉人許靖所寫。兩側石柱上分別刻“還將[日事重新演,聊借俳優作古人”,“幻即是真世態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亦猶昔新聞舊事扮演來毫發無差”對聯。舞臺屏上懸掛“既和縣平”匾額。戲臺上下布滿木、石雕刻圖案,其內容多以古代傳統戲曲有關。
懸鎰樓兩側分別是鐘樓和鼓樓,鐘樓內懸大鐘一口,鐘高5尺,重2千余斤,人稱聚將鐘,亦稱“金鐘報曉”,鼓樓在西側,內懸掛更鼓一面。
現在我們穿過戲樓進入萬人庭院,即會館的中心大院。院內全部用一尺見方的青石鋪地,中鋪甫道,甫路兩邊系條石,有柱洞可以搭棚,甫路左右庭院及兩廂分別為男女觀眾場地,院內可容萬人看戲,故又稱萬人庭院,現在我們參觀的是石牌坊,坐落于大殿前3米高的月臺上,其分左中右三座。
中間一座為三間四柱式,須彌座方校,柱的兩側附以抱鼓石,中柱兩側鼓面刻:“俞伯牙愛琴”、“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周敦頤愛蓮”、“米元章愛石”、“嵇康愛竹”、“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八愛圖。中坊上雕福、祿、壽三星。匾書“孟氏難言這浩然”,相傳是社旗撥貢張玉炎撰寫。配坊左上刻“杜甫吟詩”,右上雕“李白騎鯨”,中坊背面上刻“五福圖”,匾書:“履中蹈和優入圣城”。
這是大拜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筑,由大殿和拜殿兩部分組成,長40米,寬22米,高23.14米。殿前兩側立兩塊石室式單據歇山頂式石雕,高2米,寬1米,單檐硬山頂,左側刻:“十八學士登瀛洲”。圖中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宇等不畏艱險,騎馬沿崎嶇小路登上為天下人慕向的瀛洲。
故事出于《新唐書.諸亮傳》,唐太宗李世民為網羅人才開“文學館”,以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分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討論典籍,號十八學士。右側刻“漁、樵、耕、讀”圖,下刻一河流,內行小舟,舟上老翁彎腰作打魚狀,山腰處一人擔柴若在行走,再上一人一牛,似去耕田,河對岸一人在讀書,故為漁、樵、耕、讀圖。圖中山水、樹木、飛禽、走獸、房屋采用汪淺浮雕、深浮雕、透雕、線雕等多種石作方法,使十八學士及漁樵耕讀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大拜殿興建于同治八年(1869處),竣工于光緒二十年(1892年),為會館主體建筑部分。它連同石牌坊、東西腰樓、東西廊房、蕢鼓二樓、東西轅門及琉璃照壁,歷時二十五年,耗費白銀87788兩,當時可買大米950萬斤,約合五萬八千農民一年口糧。
馬王殿、藥王殿陪襯在大拜殿兩側,東為藥王殿,西為馬王殿。
在距大拜殿約50米的北面。原有早期興建的春秋樓。樓中塑有關羽夜讀《春秋》的泥像,樓因此而得名。咸豐七年(1857年),捻軍抵賒旗鎮時,由于遇到富商豪紳的踞樓抵抗,春秋樓被捻軍焚毀,現僅存月臺遺址。
社旗山陜會館始建至今200多年,歷經風雨滄桑,其間曾遭受過捻軍、土匪及國民黨軍隊的大肆破壞,日寇飛機的狂轟亂炸。因此,會館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它原有的風貌。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這座文化藝術寶庫的保護工作。1963年,會館被納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重點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進行了全面整修工作。會館內布置了“社旗縣歷史文物陳列室”、“中原刺繡展”、“宮燈展”、“二十四孝展”、“社旗縣名優產品展”等五個展廳。
隨著事業的發展和“山陜會館”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參觀的人數在逐年增加,全國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鄭孝攀、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土元、呂濟民等對會館的建筑藝術贊不絕口,單土元老院長參觀后揮筆題寫了:“輝煌壯麗,天下第一”。呂濟民題詞:“藝術輝煌,絕無僅有”,老專家羅哲文、鄭孝攀題寫了“高樓杰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繡裝成,會輸匠藝,壯哉斯館''等題,給會館的建筑藝術以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