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大院位于旬邑縣(舊稱三水)唐家村,是我國目前保存完好的地主莊園之一。已有300年左右的歷史,它的建筑雕刻藝術,堪稱中國民居和建筑史上的典范。對研究清代建筑結構、雕刻藝術和風土民情,有很高的價值。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陜西省少有的保留較為完整的古代民居之一。
“唐家有個九彎彎,一腳踢了十三萬”、“五五郎,十三娘,孫子替爺拜花堂”……這些民間流傳下來的順口溜,說的就是在清代一個極盡奢華的家族——“三水唐家”。
唐家大院修建于明末清初,為當地唐姓財主的私人宅院,現存兩進相毗連的三院和其它兩院共五院房子、150余間、1483平方米,以及三品鹽運使唐廷銓陵墓和石牌坊各一座。
整個建筑融北方四合院和蘇杭園林藝術為一體,整個庭院、屋頂脊臥獸飛,檐牙高啄。墻壁為水磨石磚,鑲以木、磚、石雕、造型優美,巧奪天工,門欄窗棱更是玲瓏剔透。
唐家第四代唐景忠以農為本,以商興家,商號遍布全國13省50多個縣,商業街坊達90余所,人稱為“匯兌中國13省、包捐知府道臺銜;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方不歇人家店”。第四代人唐景忠于清乾隆60年(1795年)曾被報為百萬富翁,親赴北京參加皇帝舉行的“千叟宴”,并被恩賜為七品官。
唐家在清嘉慶年間,全家不過60口人,就雇有仆人丫環165人,還備有鸚歌轎(相當于現在的紅旗轎車)66輛,真是“出門不離車馬轎,全堂執事開道鑼”。
由于唐家有錢有勢,故而其所建宅院均極其考究,從道光5年(公元1825年)開始修建唐家大院,每天參加修建大院的鐵匠、木匠、畫匠等十幾個工種多達340多人;到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各種工匠增加到3200多名。直到同治7年(公元1868年)才基本告一段落。其間歷時43年,共建宮殿式庭院87院,約2700余間。所有建筑均為木、石及磚結構,院內板隔墻上刻有“八仙圖”、“二十四孝圖”等各種圖案,院內角柱,墻壁上則雕有“八駿馬”、“華山對弈”等。還有牡丹、梅竹、旱蓮花等浮雕作品,這些雕刻,形態各異,但都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當大院建成后,唐家又專門蓋了一座大型戲樓唱戲慶祝,一氣唱了三個多月。
這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地主家族,從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在極度揮霍中逐步破落。家中重金購置的各種家什物件和寶貝幾經滄桑,也已幾乎散失殆盡。現在的唐家大院已辟為民俗博物館,包括幸存下來的兩間比鄰的三大院和其他兩大院共5院、150余間的次等房舍、陵墓一座、一批珍貴文物和許多值得觀賞的匾額、楹聯等。而唐家后裔則大多居住在唐家村里,靠勤勞耕作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