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宮
歷史上最早的學宮可以追溯到西周,具備官方學校的一些特質,但少量在于教學之用,后世常用「辟雍」一詞指代。
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封禪書》
西周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設立,國學中之「大學」,其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知識。
辟雍又分作「五學」,居中為明堂,外雍以水,故也稱為「澤宮」、「大池」。環水四周為「四學」:南學為「成均」、北學為「上庠」、東學為「東序」、「東膠」,西學為「西雍」。
四學與森林、水澤相擁,魚游鳥棲、野獸集居,故成為貴族子弟御車圍攻、射獵野獸的場所,同時也進行射御方面的軍事技術訓練。
辟雍雖承大學之名,并有天子承師問通,「行禮樂,宣德化,教導天下之人」等職,但同時也是王室舉行稀嘗大祭、朝覲、養老、饗射、獻俘、治歷望氣、告朔、布政等國事活動的場所。這是西周國家「官師合一」在學校設置及其職能方面的典型例證。
《晉書王導傳》:“古有虞舜干戚而化三苗,魯僖作泮宮而服淮夷。”
按《封禪書》的說明,諸侯泮宮的建制為辟雍的一半:東、西、南方有水,形如半壁。泮宮的性質職能與辟雍相同,是諸候國政教活動的中心。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稷下學宮,百家爭鳴,但官方提倡「黃老之學」。因為老子是陳國人,有人說是田齊王室為了給篡齊正名而立。
綜上,學宮有這樣幾個特點:
1、官府承辦,在西周王都鎬京和各諸侯國都有設立;
2、由時任官員擔任教學職責;
3、學生為貴族子弟,平民則沒有進入學宮受教育的權利;
4、教學為輔,主要是「行禮樂,宣德化,教導天下之人」的場所。
是歲,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筑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徵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鍾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繆,壹異說云。——《王莽傳》
到了東漢,王莽的學宮承擔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作用的比重也增加。
二、書院
書院這個概念用的比較亂,主要是指中國、朝鮮、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古代的教育制度中,有別于官學的另一種教育系統,為私人興辦的教育機構,但有時會受到官方領導。
現在國內的一些民間國學教育機構也常稱為書院,而在中國香港一般具有歷史的中學也常稱為書院。此外,以聯邦制辦學的大學,其主要的教學單位亦常借用“書院”一詞稱之。
中國最早的官辦書院開始于唐朝,為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創設的麗正脩書院。
宋代書院的興起是始于范仲淹執掌南都府學,特別是慶歷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極一時。這時候出現了四大書院的說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為理學書院。
元朝時書院制度更為興盛,專講程朱之學,并供祀兩宋理學家。
明朝初年書院轉衰,直到王陽明出,書院再度興盛。隨后書院因批評時政,遭當道之忌,明世宗、張居正皆曾毀書院;尤其是東林書院事件,魏忠賢盡毀天下書院,書院乃大沒落。
清朝入主中原,對書院加以監管。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書院,改采鼓勵態度,書院漸興;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監督,不復宋元時的講學自由。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詔令將全國書院改制為新式學堂,書院制度瓦解。
1981年,岳麓書院開始大規模修復工程。1986年10月,在歷經5年大修后,岳麓書院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湖南大學先后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屬學院(名即為岳麓書院),招收歷史、哲學等專業本科、碩士和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