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全長517.95米,整座橋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這種造橋方式在我國橋梁史上還是孤例。
潮州湘子橋,不但歷史悠久,建筑壯觀,而且洲梁與浮梁相結合,橋道和橋市相結合,具有獨特的功能與風貌。從宋代初建時起,著名詩人楊萬里便有“玉壺冰底臥青龍,海外三山墮眼中”的題詠。明代潮州知府王源大規(guī)模重修該橋,架亭屋126間,橋樓24座,會稽王友直撰碑記稱“四方來觀者咸曰:斯橋實為江南第一。”清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對湘子橋市也有生動描述,民間則流傳著:“踏上湘橋不知橋”,疑是身在鬧市中。那么潮州廣濟橋的傳說有哪些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廣濟橋的傳說一:仙佛造橋
相傳,韓愈被貶潮州之后,喜歡登上筆架山飽覽勝境,他站在筆架山頂峰,遙望東門外的惡溪,只見江水洶涌,百姓駕舟渡江,那一葉葉扁舟被急流沖得顛簸打旋,險象環(huán)生,稍有不慎,便可能連舟帶人被江水吞噬。韓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決心要在這惡溪上面建造一座大橋,方便百姓往來東、西兩岸。
但是,水留的這么急,要在上面建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韓愈心中就在琢磨著誰能擔此重任呢?最后韓愈決定叫自己的侄孫——八仙之一的韓湘子,當然還有韓湘子和他的七個好朋友,還有法力無邊的廣濟和尚,這樣才出現(xiàn)了仙佛合力建橋的傳說。
經(jīng)過協(xié)商,八仙就負責東段工程,廣濟和尚就負責西段工程。兩邊各施法力,各顯神通。
廣濟和尚穿過潮州城,出了西門,來到桑浦山下。他看到山上滿是石頭,便點點頭,口中念著符咒,用手一指,霎時間風起云涌,草木飄搖,只見山上的石頭紛紛滾落山下,變成一只只溫順的羔羊。羔羊跟在廣濟和尚后面朝著潮州城行進。同一時間,東岸那邊八仙也在到處尋找建橋的材料。他們來到鳳凰山,一齊施展發(fā)力,把山上的石頭變成豬群,然后趕著豬群浩浩蕩蕩地奔向工地。
因為八仙人數(shù)比較多,人多好辦事,八仙每人各趕一群豬。鐵拐李因為瘸腿,拄著拐杖,走路很慢,沒過多久,便被眾人拋在后面。這時,從路旁的山坡上傳來一陣凄厲的啼哭聲。他循聲望去,只見一個身穿白衣、頭扎白帶的婦女在墳地里哭泣。他立刻感到事情不妙,喊道“不好!”正想把豬群趕開,但為時已晚,豬群化作石頭堆成了一座山。這座山九時后人所說的“豬山”。原來,仙法如果被喪氣一沖,便會失靈!鐵拐李無奈,只好獨自回到工地,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大家。
而另外一邊,廣濟和尚也碰到了麻煩。他興高采烈地把羊群趕回潮州城,清點了一下卻發(fā)現(xiàn)少了兩只,于是趕緊回頭去尋找。這兩只迷途的羔羊在半路上找到了,正要把它們趕回羊群時,忽然,路旁竄出一個人來,厲聲吼道:“你這個和尚,竟然偷我家的羔羊!”廣濟和尚一看,就知道他是一個貪財?shù)牡刂鳎隳托牡叵蛩忉尩溃骸澳阏J錯了,這不是你家的羔羊。”但貪財?shù)牡刂髀牪贿M去,硬把羊拖走了。拖到自己的田里時,羊怎么也不肯走了。地主氣急敗壞地在羊身上抽了一鞭。怎知這一鞭下去,忽然天昏地暗,雷聲轟隆,四野一片蒼茫。等到天空恢復明朗時,那兩只羔羊已經(jīng)變成兩座小山,把地主連同他的田地都壓在山下。這兩座山就被后人叫做“烏洋山”
因為八仙這邊少了鐵拐李的一群豬和廣濟和尚這邊的兩只羊,橋建到江心,石料便沒有了。眼見江水滔滔,大橋連接不起來,怎么辦呢?大家正手足無措時,聰明的何仙姑心生一計,只見她把手中的寶蓮花拋下,花瓣在江心散開來,變成十八條梭船。只是這些梭船在江面上打旋,無法連接起來。廣濟和尚見狀,立即拋下自己手中的禪杖,禪杖化成一根大籐,把十八條梭船系住,成為浮橋。這樣,整座大橋便連接起來了。
橋建成后,潮州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韓湘子這八位仙人和這位廣濟和尚的功績,便給這座橋起了兩個名字:一個是紀念八位仙人叫做“湘子橋”;另一個是為了紀念廣濟和尚,叫做“廣濟橋”。
廣濟橋的傳說二:王源除怪石
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規(guī)模修橋的潮州知府,并在橋上建“廿四樓臺”而有“江南第一橋”之譽。由于建橋需大量石料,此時傳葫蘆山上出有2塊怪石,使潮城經(jīng)常有火災和訴訟。于是他親自帶人上山,帶頭砸下2塊怪石,并題下了除怪石詩(此詩及“王源除怪石處”刻于石上,“文革”時被毀)。王源此一舉動,不僅破除了人們對怪石的恐懼,也解決修橋的部分石料。
廣濟橋的傳說三:吳府公祭水
吳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間的潮州知府吳均,某年因韓江水漲淹上城墻,潮城危急,他在東門樓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終沒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與城共存亡。說也奇怪,此時洪水就退了。此后,人們在東門樓設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橋的東橋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