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新圍位于江西龍南縣城東的關西圩旁,始建于1798年,于1827年完工,歷時近30年,后人為與其居老圍區別,故稱之為“新圍”。據專家考證,關西新圍是迄今國內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一處有代表性的贛南客家圍屋。
關西新圍是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徐名鈞成為一方富豪后,因為子女增多,原居家圍屋日顯擁擠,于是耗資百萬,費時十多年建造了這幢圍屋。有“東方的古羅馬城堡”之譽。
關西新圍占地總面積7700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綠竹、池塘、農田、藍天交相輝映。新圍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圍墻高約9米,墻厚2米,圍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樓。俯瞰關西新圍,其整體結構像個巨大的“回”字,中間的“口”字部位,是圍屋的祠堂。
賞關西新圍,不能繞開的是它的建筑之美。整座圍屋依山傍水,坐北朝南,頗得風水學之精髓。圍屋整體呈“回”字形,方方正正。主體建筑五組排列,對稱分置十八廳。層層疊疊的院落,大大小小的天井,一進一進的廳堂,形成豐富的層次變化,構成多樣的私密性空間。
圍屋的建筑材料多為就地取材,彰顯著建筑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墻腳以塊石壘砌而成,外墻為夯土墻或泥磚,里面摻進紙漿、黃糖、稻稈、糯米汁等,以增強其牽引力。屋架門窗以木材為主,遮風擋雨,而且散熱快,冬暖夏涼。與現代的建筑裝飾材料相比,更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融。
腳踩色澤古樸的青磚,穿過鵝卵石鋪就的回廊,登上木質的扶梯,你會一次又一次地驚嘆于它的精美絕倫。站在高處俯瞰,一座座圓拱形的門,一壟壟青色的瓦,一扇扇棕色的窗,一個個鮮紅的燈籠,與瓦片上的綠苔和白色的墻壁一起,形成了一幅富麗堂皇的絕美畫面。
深入關西新圍,你一定會被它那周密、精細的防備功能所震撼。除了防火,圍屋的防御體系也嚴密到令人咋舌。圍屋四周建有9米高的圍墻,墻面的厚度達到2米。堅固封閉的外圍,構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城堡,一般的土匪賊子根本難奈它何。最具特色的是圍屋大門,東西兩座大門各具有三層防御系統,名曰:三重門。門的最外層鑲著一塊厚厚的鐵板,可謂刀槍不入。門后兩側,設計有五個巨大的凹槽,每當門戶緊閉之時,五根粗大的杠子橫穿大門,嵌進凹槽里,任你有千鈞之力也無法撞開。
此外,門的上方,還裝有千斤的閘門。閘門上方設計有滴水漏,可防火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把它放下,整座圍屋便被牢牢地守護在三層防御的大門里邊。管它春夏秋冬,天災人禍,躲在圍屋里的人便有了一個我自巋然不動的小社會。
圍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樓。從外面抬頭仰望,斧削般筆直堅韌的墻壁,盡顯高大威風;錯落有致的梅花槍眼和炮窗,仿佛一對對深不可測的眼睛,給人以不可侵犯的冷峻神秘之感。
登臨炮樓,雙層和單層的梅花形射擊孔均勻地分布在墻體中間,從這些孔內可以全方位無死角地觀察到外部環境?;厥變砂倌甑闹袊鴼v史,幾經人世更替,戰爭離亂,兵匪流竄,而關西圍屋從來沒有遭遇過一次劫難,連小毛賊也幾乎沒有闖進來過。響徹關西大地的,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時長鳴的炮仗聲,是圍屋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搗衣聲。
關西新圍,它突兀于廣袤的田疇之間,優美的自然風物、悠久的歷史積淀同淳厚的客家文化渾然融為一體,集建筑美學、實用學之大成,不愧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
1992年關西新圍列為龍南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