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樓是中國古代的圖書館,據史料記載,中華大地曾有過數以千計藏書樓,其中最負盛名、最具影響力的就是清代建立的四大藏書閣: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
北京文淵閣
北京文淵閣位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文華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書樓,原明代圣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里,以非常考究的楠木書箱盛裝,安置在書架上。另外,故宮文淵閣還存放過康熙時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考證》、《古今圖書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價值。
文淵閣為三層樓房,仿寧波天一閣規制,樓上通為一間,樓下分為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淵閣的園林布局,十分精致。閣前設長方形水池,周置石欄,以石拱橋與文華殿后殿聯為一體,池中養殖魚藻。大型疊石假山環列閣后,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連閣的左右門道階梯也增加疊石藝術處理,使文淵閣的氣氛更加濃厚。閣內懸有乾隆御書“匯流澄鑒”四字匾。
沈陽文溯閣
文溯閣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
文溯閣是七閣中藏書最完整而散失較少的一閣,1966年10月,為妥善保存這套《四庫全書》,國家決定將其調至氣候干燥、冷熱適宜的蘭州,由甘肅省圖書館保管。
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于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寧波天一閣建造的。它不僅是清代的重要藏書之所,也是一處很有特色的小園林。清乾隆年間,為了庋藏《四庫全書》,在全國修建了7座皇家藏書樓,其中北京故宮內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和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又稱北方四閣或內廷四庫。乾隆為文津閣題詩中寫道:“淵源如欲問,應自此尋津。”在詩注中又說:“山莊建閣,以文津名之,御園之文源,大內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大意為:追尋文化的源流,繼承文化遺產,繁榮和發展現代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濟渡處。文津即是在文化長河上由此岸達彼岸的濟渡處。
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項工費均由浙江商人捐辦。
據時人記載:“閣在孤山之陽(南麓),左為白堤,右為西泠橋,地勢高敞,攬西湖全勝。外為垂花門,門內為大廳,廳后為大池,池中一峰獨聳,名‘仙人峰’。東為御碑亭,西為游廊,中為文瀾閣”。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瀾閣焚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始重建,并把散失、殘缺的書籍收集、補抄起來;辛亥革命后又幾經補抄,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才恢復舊觀。建國以后,書閣經過多次修繕,面貌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