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式》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出版,作者李誡。是我國第一部由統治階級頒布印刷,關于古代建筑設計、建造制度的書籍。可以說是一部宋代的建筑設計資料集與建筑規范叢書。
北宋中后期,嚴重的階級矛盾,積貧積弱的局面嚴重,朝廷內外危機四伏。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的王牌粉絲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對神宗說“解決國家貧苦的癥結之法是積極開源而不是消極節流”。神宗就說“王卿來改革吧”。于是如火如荼的“王安石變法”就展開了,從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
變法一定會涉及到錢,為了杜絕腐敗的貪污現象,“變法”期間制訂的各種財政、經濟的有關條例。關于建筑工料限定以及做法樣式的規范就是《營造法式》。
《營造法式》的前身為《元祐法式》于元祐六年(1091)編成,沒有確定的模數,無法確定用工用料,對建筑設計、施工的規定也比較隨意。領導心說:這樣不行啊,怎么防止貪污腐敗,重寫。所以在紹圣四年(1097年),一名叫李誡的北宋建筑師,奉旨重新編修。李誡(1035年—1110年),字明仲,鄭州管城縣(今河南新鄭)人。領旨編書的時候還是監丞,后來升為少監,最后升為監(監丞、少監、監都是掌管宮室建筑的古代官職)。
《營造法式》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正式出版,但是它頒行不久,北宋就滅亡了。所以它實際影響并不大,現存古代建筑中沒有一座是完全按照《營造法式》建造的。雖然《營造法式》沒有真正指導實際施工建造,不過從中我們能看到木構建筑在宋朝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比方說:
書中有句話,絕對讓你眼前一亮,“構屋之制,以材為祖?!薄安摹笔且粋€標準尺寸單位,相當于模數。中國在12世紀就已經開始使用模數制度進行房屋建造,有沒有覺得很牛。
當你看到一座宋代建筑,仔細看是不是覺得兩邊的柱子為什么有點傾斜,好像每根柱子的高度也不太一樣。那就對了,這是為了視覺效果,古代建筑屋頂都很大,為了讓建筑看起來顯得輕盈,不那么詭異,古代匠人利用力學原理和視覺原理做的一種處理手法?!稜I造法式》中稱為生起、側腳??梢姰敃r技術水平已經非常成熟。
雖然我們現在看不清宋代以前建筑上的彩畫,但是在《營造法式》中,詳細記載了六種彩畫制度的制作工藝。繪制在斗、栱、梁、柱之上,五彩遍裝,華麗至極。代表了的宋代建筑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營造法式》除了反映出建筑設計以及施工規范意外,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對勞動定額,施工用料作了嚴密的規定。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宋代市井生活,其中不難發現甲方與施工匠人的對話場景。同今天一樣,甲方說要建一寺廟供奉佛祖,規模大概多大。工頭預算一下用料多少、工人多少、工期多久、工錢多少。甲方一聽,誒,不錯哦。就一拍即合啦。
《營造法式》主要內容
除去《營造法式》對趙氏家族及其利益團體的作用以外,對于建筑本身來講,它總結宋遼金時期建筑制度、特點的一部書,木構建筑體系作為中國建筑最主要的結構體系,自漢代起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到北宋初年漸趨成熟?!稜I造法式》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做了一個總結簡直是宋、遼、金時代的一個建筑的百科全書。
一共分三十四卷,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卷一、二,總釋和總例,名詞解釋。對文中所出現的各種建筑物及構件的名稱、條例、術語做一個規范的詮釋。
第二部分從卷三卷至卷十五,各作制度,是全書的核心部分,包括了十三個工種。最重要的是大木作和小木作。
卷三壕寨制度、石作;包括場地平整、基礎、柱礎、臺階、長堤排水等建筑基礎各項制度。
營造法式卷第三壕寨、石作制度
卷四、五大木作制度;包括建筑模數、梁架結構、屋頂各構件、斗栱等各結構構件制度。
卷六至十一小木作制度;包括門、窗、屏、地棚、壁板、平棊、帳、壁藏等制度。
卷十二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鋸作制度、竹作制度;
卷十三瓦作制度、泥作制度;
卷十四彩畫作制度;
卷十五磚做制度、窯作制度其中
第三部分卷十六至卷二十五,功限,相對于勞動定額的計算。
第四部分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料例,相當于用料計算。
第五部分卷二十九至三十四,圖樣,非常真實地表現保存了當時的一批建筑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