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蟳埔一帶,“蚵殼厝”絕對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拐過晃眼的厝角,運氣夠好的話還能與越老越俏的蟳埔女打上一個照面,留下海濱小鎮獨有的悠長余韻。
有意思的是,這種富有泉州特色的建筑,所用的牡蠣殼卻不是“本土制造”。根據學術界的考證,它們隨返航的貿易商船而來,最初是作為“壓艙物”存在。因此,根據泉州海上貿易的線路和牡蠣的品種推斷,它們極有可能來自于東南亞或南海北部的沿海。
元明已出現的“環保屋”
泉州修建“蚵殼厝”的歷史悠久。據考證,其建筑的思想源頭可追溯到古閩越時期,相傳當時的先民已拾取蚵殼拌海泥筑屋而居。到了元末明初,泉州蟳埔地區的“蚵殼厝”鱗次櫛比,大量涌現。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屋子已有現代環保屋的雛形。它一般采取內為磚、外為牡蠣殼的筑造方式——內墻由雜碎土石或磚石砌成,外墻則層層疊疊以牡蠣殼黏合。
因泉州地區多雨水,牡蠣殼的外墻能保護內墻不受雨水侵蝕。加上筑造時,牡蠣殼一般以凸面朝上,并稍微向外傾斜,這樣的設計更利于排水。此外,牡蠣殼也便于反射陽光,一個夏天下來,屋子里并不會因為陽光直射而產生燥熱之感。最重要的是,“千年磚、萬年蚵”,得益于牡蠣殼不怕蟲蛀的特性,這樣的屋子也更堅固。
當然,用蚵殼裝飾的屋子,較之尋常的磚瓦房,也更多了幾分俏皮的立體感,富有濃烈的海洋文化氣息。
蚵殼或來自東南亞等地
“蚵殼厝”是泉州地區的特色建筑,但它的原材料牡蠣殼卻不是泉州“本土制造”。相反,它還是漂洋過海的“舶來品”,非常神奇。
蟳埔舊時是泉州“海絲”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滿載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港起航,沿著海岸線在淺海水域航行。依照海上貿易的蹤跡,中國商船一般會在海南、馬六甲等地中途停靠,改換小船后再駛往東非和北非。
也就是說,返航的商船因售空貨物易重心不穩,需要一些“壓艙物”來平衡船只的重心。因此,船員們會就地取材,將散落在海岸上的牡蠣殼收集起來,變成“壓艙物”帶回來。所以,牡蠣最有可能的來源,就是中途停靠的地方。
期待“復活”的獨特民居
這些牡蠣殼從東南亞等地漂洋過海來到泉州后,被堆放在蟳埔海邊。元末明初,泉州屢遭倭寇侵擾,先民疲于奔命,無力新建房屋。于是,他們便因地制宜,把散落的牡蠣殼加以利用,打造成特別的“蚵殼厝”。
歷經歲月洗禮,如今蟳埔的“蚵殼厝”已留存不多,目前僅剩下60座左右,其中不少還有頹敗的趨勢。當然,大部分“蚵殼厝”也人去樓空。在厝邊遇到盛裝的蟳埔女,已經是難上加難。
如何保住這些獨特的建筑,讓它們的美穿越歲月,還能繼續“盛放”下去,相信是不少人應該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