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莊園,位于河南省安陽西21公里的蔣村鄉西蔣村,為清末頭品頂戴兩廣巡撫馬丕瑤的故居。其地北倚壽安山,南臨珠泉河,西近巍巍太行,東連華北平原,輝映于行山洹水間,尤具勝觀。
馬氏莊園始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工程持續四十余年,主要建筑現存基本完整。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區組成,共分六路。其中北區一路,建有二個四合院;中區在三區中規模最大,約占整個莊園的三分之二。它坐落在南街之北,亦座北朝南,各類建筑計158間,中西三路為住宅區,每路前后又均建四個四合院,每條中軸線上各開九道門,俗稱“九門相照”。東一路為馬氏家廟,前后兩個四合院;南區一路,其中軸線上亦為九門相照格局,前后亦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在中心建筑的東、西、南三側則各建一排配房環衛。三區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廳、堂、樓、廊、房、門等,共計308間。現有建筑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周圍附屬建筑還有馬氏義莊、庢莊、文昌閣、馬廄、倉庫、柴草庫、馬氏祠堂以及北、中、南三座花園等,總占地面積在70000平方米以上,總建筑面積達100000多平方米。整個莊園設計合理,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左右對稱,前低后高,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壯觀,被譽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第”。是一座國內為數不多的典型清代官員府第。四合院落,斗折廊回,古樸大氣,嚴肅規整。既有北京四合院寬敞明亮的建筑風格,又有中原地區五脊六獸、“九門相照”的獨特建筑藝術,集多種建筑風格之大成,盡顯清末民初建筑藝術的深厚韻味。
馬氏莊園·九門相照
中區在三區中規模最大,約占整個莊園的三分之二。它坐落在南街之北,亦座北朝南,各類建筑計158間,由家廟一路和住宅三路組成,其中家廟居東,住宅區居西,四路建筑各自成體系,左右又互相呼應。
家廟正門下層辟三道拱券門,上為讀書樓五間。頭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各五間,曰“東塾”、“西塾”。正房過廳五間,懸山頂式,前后帶廊,高臺基,名曰“燕翼堂”;后院廂房各三間,東為“遺衣物所”,西為“藏祭器所”。正殿五間,高大宏偉,名曰“聿修堂”,即享堂。前建月臺。它的規格和布局是嚴格按照清光緒年間制定的《清會典》規定而建造的。建于光緒六年(1880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
馬氏莊園·聿修堂
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異。均南開正門,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前庭后堂,左右對稱,由南向北,逐級抬高。中路大門高大宏偉,而東、西正門則均為洞券門,西路大門內又建有屏門。只有中路建有二門,內置屏門。后院又有不同:西路主房為平房五間,而中路、東路主房則各為樓房五間,東路東廂又為三間樓房。在建筑規格上,中路為高,東路次之,西路又次之。在建筑時間上,西路較早,于光緒九年(1883年)始建,中路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始建,東路則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始建。馬氏兄弟分家,東路歸長子馬吉森所有,西路歸四子馬吉樞所有。
南區與中區隔街相望,原設計為三路,其中東路建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僅將大門及臨街房建成,后因時局變化,尚未建成。
南區東路座南向北,亦為九門相照,前后四個四合院。其中頭進院和三進院較小,分別建二門、三門,門兩側各為兩間廊房,東西廂房各為三間;二進院和四進院較大,其正房均為七間,東西廂房各為五間。
南區的建筑規模和規格,都明顯高于中、北二區,這不僅表現在建筑體量的增大,大門的增多,而且表現在精美的石、磚和木雕建筑物件的大量使用。究其原因,南區為民國時期所建,已不再受封建社會的種種規定和限制。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老三馬吉梅。
莊園建筑全為磚木結構,灰瓦蓋頂。屋頂多為硬山頂式,另有懸山及平頂等。其建筑特點既有北京傳統四合院特色,又有中原地方民間建筑特色,又兼有山西雕刻藝術特色。另一顯著特點是,無論正房,配房大多有前廊,有的則前后帶廊,形成廊廊環繞,院院相通,尤其是雨雪天便于行走。
馬氏莊園大門
馬氏莊園大門外的東西券門上方,高懸著兩塊匾額:“懲忿窒欲”“致虛守靜”?!皯头拗嫌?,源于《易經》的第四十一卦“損卦”:“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薄皯头蕖?,意指去除心中憤怒,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窒欲”,就是要抑制無限欲望,清心寡欲,無欲則剛。此匾旨在告誡馬氏后人,不強求,不奢求,淡然就好。
和“懲忿窒欲”匾額相對的是“致虛守靜”匾。“致虛守靜”四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致虛極”就是要去除雜念與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笆仂o篤”講的是,要一心不亂、專一不二地“守”住平靜之心,寧靜致遠。
北區位于中街路北,坐北朝南,前后兩個四合院,后院之東西又各建一跨院,謂之“亞元扁宅”。多為硬山頂式的樓房,原為馬丕瑤祖上舊宅。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了次子馬吉樟。民國初年,馬吉樟任袁世凱總統府內史期間進行了翻修和改建。在馬氏莊園北區大門正上方懸掛的是“進士第”匾額。馬丕瑤同治年間考中進士,官方為他做了這塊匾額。右邊的“大總裁”指科舉時候的主考官,下面刻寫他們的官職和姓名。左邊是馬丕瑤科考的成績,他在殿試中的成績是第三甲第二十名,朝考(清代新科進士取得出身后,仍然參加一次朝廷的考試,特派朝中大臣閱卷,故稱“朝考”)的成績是第三等第十七名。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第二塊匾額“太史第”是馬丕瑤次子馬吉樟科考的成績及官職。他殿試的成績是第二甲第三十七名,賜進士出身,朝考第二等第七名,授職(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
進入莊園大門,首先可以看到馬家儀門。儀門在古代是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地方,也是來訪之人端身正儀之處。步入抬眼,可以看到匾額“整齊嚴肅”,為清末軍機大臣、戶部尚書閻敬銘所題寫。意思是居家首先要衣著干凈整齊,庭院要潔凈整齊;其次為人處事,態度要公正嚴謹、一絲不茍;其三是贊揚莊園布局整潔有序。
門額正上方的匾額“清潔皎然”,為左宗棠題寫,贊譽馬丕瑤為官清正廉明。下面是馬氏家規“家人卦”全文。
馬家以《易經》第三十七卦“家人卦”為家規,其大意是:女主內,男主外,長幼有序,不失法度,全家人都要誠信莊重,各盡其責。馬丕瑤從小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影響,在注重自己修身的同時,也要求家人守制明禮、職事有司,各盡其道、和睦相處。
馬家儀門(中區中路一進院落)
轉過屏門,進入中區二進院落,中區在三區中規模最大,約占整個莊園的三分之二。它坐落在南街之北,亦座北朝南,各類建筑計158間,由家廟一路和住宅三路組成,其中家廟居東,住宅區居西,四路建筑各自成體系,左右又互相呼應??梢钥吹狡灵T背后“剛健篤實”匾額和一副整齊的楷書對聯:“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人生最難得者弟兄”上聯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對父母盡孝是我們的本分事;二是馬丕瑤為官一直把老百姓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這也體現了他濃濃的公仆情懷。下聯則力在表達兄弟之間的手足情深。
往里走,來到中區中路二進院正堂“和信堂”。進入和信堂室內,迎面可以看到一副堂堂正正的對聯:
不愛錢,不徇情,我這里空空洞洞
憑國法,憑天理,你何須曲曲彎彎
這是馬丕瑤上任山西平陸縣知縣時撰寫的一副楹聯。因其第一任官職是平陸縣知縣,所以在此后的官宦生涯中,他一直攜帶著這副楹聯,掛在客廳之上,告訴那些來往的人,我不愛錢,也不徇私情,但我辦事要依據國法、天理。楹聯體現了馬丕瑤一生的為官之道。
再往里走是中區中路四進院落,正面廳堂為“修身堂”,是莊園主人馬丕瑤居家時所居住的地方。兩旁廊柱有上一副隸書楹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馬丕瑤要求自己并教育子孫,在朝為官要忠于國家,居家為子要孝敬父母。不忘耕作、讀書這起家立業的根本,耕讀傳家。
馬丕瑤的子女恪守家規,頗有建樹。長子馬吉森,誠信經營,實業救國,開河南民族工業之先河;次子馬吉樟,進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會典館總校、湖北按察使等職,為官愛民如子,執政教育救國;三子馬吉梅官居山東候補知府;四子馬吉樞懸壺濟世,妙手回春,人稱“馬大善人”;其女馬青霞是辛亥革命女杰,享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美譽;其孫馬載之曾被選送美國留學,攻讀采礦專業,回國后致力于我國的礦業教育事業。
到這里,中區中路四個院落就看完了。沿著四進院的北走廊左拐進入馬氏莊園中區西路。西路上有馬丕瑤四子馬吉樞的故居“養正堂”。兩邊的對聯是:“靜以修身儉以養性;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上聯的意思是安定寧靜、清心寡欲來修養身心、培養良好性情。下聯的意思是在家要尊敬父母,話語和遜,態度恭順,堅守孝道;在外交友要結交正直、大度、博學多才的朋友。這副楹聯可以說是馬吉樞一生的真實寫照。馬吉樞居家種田,深諳醫術,常年免費為百姓行醫治病,本人卻過著節儉的生活。
養正堂(中區西路四進院落)
在往南穿過堂屋就進入了莊園中區西路三進院。院子里有兩棵樹,當地人稱“龍抱槐”。彎彎曲曲的這棵樹叫做葛花樹,也叫紫藤,是一種生長在南方的樹種,已經有100多年的樹齡了。筆直的是一株百年國槐。兩棵樹相依相偎百年有余。
看完中區西路,沿著莊園南走廊向東走,穿過中區中路一進院,就來到了中區東路一進院。
兩旁廊柱一副對聯:“青松秀鄂以其壽,白雪性情何所營”這副楹聯為清代大學士倭仁所題。意思是:青松的可貴是因為能承受酷暑嚴寒、長久不衰,白雪的高潔體現在天生性情恬淡而絲毫無所營私。詩意蘊含著馬丕瑤為官高風亮節的人生風范精神。
謙益堂(中區東路一進院)
往里走,四進院中的“徳有鄰堂”是馬丕瑤長子馬吉森的故居。光緒30年進行了重建,整個房間的布置比較寬敞。樓上為藏寶閣,一樓為主人起居的地方,和父親馬丕瑤房間的格局非常相似。
“德有鄰”一語出自《論語》??鬃釉唬骸暗虏还拢赜朽彙?。意在教育后人,要厚德澤里,為政以德,為人以德。
旁邊的東廂房“思無邪宅”,是馬丕瑤女兒馬青霞晚年居住的繡樓。“思無邪”出自《論語》??鬃釉唬骸霸娙?,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是做人思想要純正,不要有歪念邪欲。
東廂房“思無邪宅”
到這里,馬氏莊園中區三路建筑群就都參觀完了。沿著莊園東西巷道右拐往東就進入了“馬氏家廟”建筑群。馬氏家廟共有兩個大院落。首先進入馬氏家廟二進院。“聿修堂”是馬家祭祀祖先的地方,四根廊柱上鐫刻有兩副對聯,一副是:
勿徒跪拜趨蹌,要體先志守先規方是敬宗尊祖;
不在富貴貧賤,能做好人行好事乃為孝子賢孫。
意思是說,祭祖時不能光有跪拜的姿勢,要遵守祖先定的規矩,這才是對祖先的尊敬;富貴也好貧窮也罷,只要為人清清白白,能做好人好事就是馬家的孝子賢孫。馬丕瑤要求子孫們不僅注重外在行為上的三叩九拜,更強調思想上的用心和行為上的行善,這才是對列祖列宗最大的敬重。
另一副是:致愛則存致愨則著;不辱其身不羞其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能愛人以真、誠實守信,實乃安身立命之本;不投機取巧、自取其辱,不讓列祖列宗蒙羞。該聯表現了馬氏家族做人的真誠和胸襟。
往南走,還能看見一座家廟——“讀書樓”?!白x書樓”三個字為翁同龢所題。樓上四根廊柱上分別鐫刻兩副楹聯。一副是“有錢莫喜考武,雖貧亦要讀書”,一副是“讀書文道君親師,立德仁義禮智信”。從這些楹聯中不難看出馬家厚重的儒家風范。家廟正門下層辟三道拱券門,上為讀書樓五間。頭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各五間,曰“東塾”、“西塾”。正房過廳五間,懸山頂式,前后帶廊,高臺基,名曰“燕翼堂”;后院廂房各三間,東為“遺衣物所”,西為“藏祭器所”。正殿五間,高大宏偉,名曰“聿修堂”,即享堂。前建月臺。它的規格和布局是嚴格按照清光緒年間制定的《清會典》規定而建造的。建于光緒六年(1880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
中區家廟 “讀書樓”
出了家廟,穿過內街向南,就看到了南區大門。南區與中區隔街相望,原設計為三路,其中東路建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僅將大門及臨街房建成,后因時局變化,尚未建成。
南區東路座南向北,亦為九門相照,前后四個四合院。其中頭進院和三進院較小,分別建二門、三門,門兩側各為兩間廊房,東西廂房各為三間;二進院和四進院較大,其正房均為七間,東西廂房各為五間。
南區的建筑規模和規格,都明顯高于中、北二區,這不僅表現在建筑體量的增大,大門的增多,而且表現在精美的石、磚和木雕建筑物件的大量使用。究其原因,南區為民國時期所建,已不再受封建社會的種種規定和限制。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老三馬吉梅。
往里走,迎面三進門門額上有兩個大字“敦品”,兩旁一副楹聯:“世事如棋,讓一步不為虧我;心田似海,納百川方見容人”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說,處事如下棋,讓一步不算吃虧;心胸似大海,能容人方顯雅量。人間百態,吃虧是福,不與人斤斤計較,禮讓他人,猶如寬廣無垠的大海,容納百川溪流,方顯馬氏家族為人處世的大氣與魅力。